在《人間詞話》裏,王國維說的“境界”主要包括詞藝術境界和人生境界。關於詞的藝術境界,在第一則中,他說: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文章開篇,王國維便首先把自己的核心論點展現在人們麵前,那就是,境界是詩詞的靈魂。他提出“高格”和“名句”是構成作品境界形式的兩個條件。“高格”指超逸的風格,有超逸的風格才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名句”指作品的語言靈魂,有篇有句,文章的神貌才相依有生氣,有篇無句,文章則空洞枯槁。
在第六則中,王國維說:
境非獨謂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王國維認為,文學藝術境界的特征有“造境”、“寫境”與“有我之境”、“無我之境”。無論是哪一種狀態,從深層結構來看都存在虛與實的辯證關係。
關於“造境”與“寫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第二則中說:
二者頗難區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必鄰於理想故也。
“造境”摶虛成實,使詩境裏有空間,有流動,有生命氣息;“寫境”化實入虛,使詩境裏有深情,有深意,有生命哲思。虛實相映,境界出。
關於“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第三則中說: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
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在《人間詞話》第四則中,王國維又說:
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有我之境”由實入虛,情思與景物纏繞,理想與現實映照,所以“宏壯”;“無我之境”並非完全無我,隻是虛實兩渾,已達忘我之境、自由之境,所以“優美”。
藝術境界中的這種虛實結構,不僅顯示了藝術燦爛的美,更揭示了它的深度。藝術境界中的虛實相映,道藝合一,也正是我國文學藝術境界特有的文學的魅力。這種文學魅力不止在於描繪美本身,讓人看見美,更在於揭示美的力量,激勵人、引導人,透過藝術境界抵達人生境界,把握生命存在。
在《人間詞話》第二十六則中,王國維提出了3種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人間詞話》中的第64則,是王國維寫詞的心得,也是他的藝術觀的總結,文章雖短,但字字珠璣。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昀有影響的文學理論著作之一。在我國美學和文學思想史上,《人間詞話》既集我國古典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大成,又開現代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先河,起到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因此,王國維被譽為“我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