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在我國唐代,有個妙莊嚴王,王後名叫寶應。夫婦倆生有3位如花似玉的公主,大公主名叫妙顏,二公主叫妙香,三公主叫妙英。
觀世音菩薩手執淨瓶與楊柳枝,表示菩薩普救世間的廣大悲行。三界火宅,眾生心中充滿熱惱。觀世音菩薩能體察眾生的苦痛,時以瓶中的甘露水遍灑世間,使在熱惱中的一切有情皆獲清涼。據傳說,眾生信仰觀世音菩薩,即渴求菩薩的甘露水,驅除內心的煩惱。佛教勸誡說,觀世音菩薩確有令眾生清涼的甘露水,如時時虔誠禮念觀音,能得菩薩的悲心救護。
在我國,浙江的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傳說,一個日本和尚欲帶觀音像回國,途經南海,遭風暴而無法成行,遂於普陀山建觀音道場。後來,普陀山仍有“不肯去觀音院”。
據大乘佛教初期經典《妙法蓮華經》記載,觀音是大慈大悲的菩薩,能現三十三化身,救十二大難。她主張“隨類化度”,對一切人救苦救難,不分貴賤賢愚,遇難眾生隻要念誦她的名號,“菩薩即時觀其聲音”,前往拯救解脫。“慈悲、智慧、無畏”是觀世音菩薩精神之總和,在大乘所發的菩提心中,就是以“菩提所緣,緣苦眾生”為悲心發動,而落實在每一位眾生,實行人間的救濟、慈悲的倫理,更能時時反聞聞性,誓成無上道。
觀音菩薩在佛教諸菩薩中,位居各大菩薩之首。“家家有彌陀,戶戶有觀音”,這句古今流傳的俗語,就充分說明了我國人們崇敬供奉觀世音菩薩的盛況,以及觀世音菩薩在我國民間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