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7月20日朱經農致胡適信,可以跟江冬秀信中的這一說法互相印證:
毅農有信來,說起你送扇子給她,她很感謝你,要我寫信給你時候,替她謝謝你。她說,令郎非常聰明,她和他在一起覺得另有一種樂趣。她應該感謝你們送這樣一個好的小朋友給她,因為自從和他在一起,心裏覺得快樂得多。不過她恐怕自己教法不好,耽誤了令郎,所以心裏又常常著急。我已寫信告訴她,要她放心,我知道別的小學教師的本領也和她差不多,沒有什麼別的好教法的。我想,毅農是一個很好的小學教師,可惜身體弱些。她富於感情,對於小孩子有一種真的親情,所以孩子都喜歡她。
朱毅農對胡適的好感,最初是因為胡適對她一家的關愛產生的。朱經農留學美國時,最初是勤工儉學,當了一名“官學生”——在華盛頓兼任“留美學生監督處書記”。後來朱經農轉到紐約哥倫比亞師範學院研究院就讀,沒有了這份工資補貼,經濟頓感拮據。當時胡適曾借錢或墊錢替朱經農養家,使朱經農的母親和這位小妹毅農非常感動。因為這種機緣,胡適跟毅農有機會見麵,並建立了長期的通信關係。
朱毅農對胡適的好感更產生在胡適輔導她創作的過程之中。朱毅農是一位有文學天賦並經常有創作衝動的女子,胡適長期輔導她寫作,認真為她批閱文稿,用長信短信及時提出修改意見,並希望她的作品能在《新月》雜誌發表,或由新月書店出版。朱毅農看到胡適在她文稿上畫的每一個紅圈都感到特別可愛,但她又有些畏難,怕“出台出早了,弄得下不了台,反倒丟了老師的臉”。她感到胡適比她哥哥更有耐心,因為她給二哥朱經農寫十封信,常有九封都得不到回複。她也感到在胡適的輔導下,寫作水平確實長進了一點。朱毅農婚後沒有生育,她丈夫的妹夫想把兒子過繼給她,免她精神孤寂。她認為此舉“太可笑”。在胡適指導下寫作,她的孤寂感覺全消失了。也就是說,胡適給了她生活中須臾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1925年5月3日,朱毅農致胡適信,淋漓盡致抒寫了在胡適指導下進行小說創作的快樂 。
適:
你那樣忙法,還和我寫這樣長的信,你想我心裏是多麼的感謝你!
你批評我的話,很對。我讀了你的大作以後,更知道自己的毛病了。適之!像你這樣肯說實話的人,實在是很少的。我真沒有想到十餘年來理想中的老師,今天竟找著了,你想我此刻心裏是多麼的快活。
我這篇小說是去年夏天在西湖作的,作時本在生氣之後,目的隻在出氣,不在作文,更沒留心到筆法等等。
去年上西山以後,我又作了兩三篇小說,但都是關於愛情不能見人的(因為那裏我與樹人婚約尚未發表),隨作隨撕,沒留下稿子。因昨生病開刀後,整夜不能安眠,百無聊賴的時候,心裏忽然又來了一篇小說,題目是《黎明時》,等幾時有間空了,手上的瘡口好了,打算把他寫下來看看何如。
可惜你不久就要上海外去,怎麼辦呢?行色匆匆的時候,不會嫌我這個笨學生太麻煩麼?
好日子長著呢,還是等你從外國回來時再一總給你看吧。但我總盼你永遠肯批評我,我還盼望我自己好好努力,不論環境怎樣改變,不把這做小說的念頭打消,永遠做你的學生,永遠能受你的批評。
樹人答應結婚後教我的英文,我盼望我日後能和你一樣譯書,那才有意思呢。
適之!你的這些學者,實在沒夢想過我們這些學識淺的人的苦,這苦處真和你大作中的馬夫差不多。所以你們如果能把一個學識淺的人,變成一個能人,實在是一件最慈善的事體。手痛不能好好寫字,寫字亂七八糟,你看了不會罵我麼,不寫了。
祝你
安好
毅農
十四,五,三
冬秀處請代為致意,恕不另
四、朱小姐和她的丈夫之間
朱毅農這封信中提到的這位“樹人”,就是她的丈夫饒毓泰(字樹人)。據說饒是胡適在中國公學的學生,他們結婚時,胡適夫婦曾雙雙作為證婚人出席。筆者查閱《民國人物大辭典》,知道饒毓泰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物理學家,曾留學美國,又在德國從事天文物理研究。歸國後在南開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大任教,1948年4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建國後曾任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學部委員。1968年去世,終年77歲。又據其他資料得知,饒毓泰1919年留學美國時,曾與朱經農同住,在朱宅讀到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十分佩服。他在致胡適信中稱讚說:“時人著書多無精密之思,即稍能用思,又無膽量說出來,其能用思而兼有膽量者,尚有足下。”1933年胡適聘饒毓泰為北京大學物理係主任,1946年8月又聘饒為北大理學院院長,可見胡適對饒的學識也十分賞識,並未因朱毅農之死而影響雙方的友誼。
朱毅農與饒毓泰的結合,是她二哥牽的線。這有朱經農1925年2月5日致胡適信為證。
適之兄:
樹人與舍妹訂婚,我極讚成。他們兩人相識,本由我介紹,我始終望這件好事成功。不過這事的成功要出於自然,不可絲毫勉強。我對於天津那個女子,至今有點放心不下。我對毅農和家兄都未將這件事說穿。不過我怕這女子未必能放下樹人兄,又恐樹人對她仍有留戀。如果事出勉強,恐怕樹人將來追悔,可否請你向樹人問個明白。萬萬不要勉強遷就吾家。我望樹人和我家生親戚關係,不過總要出於自然才好。望你和我農接洽一下。
拜托拜托
經農
一四,二,五
由此信可知,饒毓泰婚前曾與天津一位女子有過戀情,雙方是否藕斷絲連說不清楚。這個情況隻有饒本人和朱經農、胡適清楚,而對毅農的長兄我農和她本人則沒有說出實情。跟經農的態度截然相反,我農對毅農的這樁婚事毫不看好,甚至可以說是持反對態度。我農在致胡適的一封信中說:
你曉得,我的家庭困苦,已夠受的了。但是我這個頑固的腦子還挺得過去,小妹(按:即毅農)是不行的。現在我知道,她如和饒結婚,家庭之間,決不能美滿。我不願讓她再受這個苦……不過小妹是個好麵子的人,不願使人說她三心兩意,她就決定寧可犧牲幸福。這是她的拙憨老實之處,但是我不能讓她受這種苦。我和經農,雖所受不同,已受夠了。樹人這個人,甚不會體諒人,隻會責備人的,且傲慢自誇,不通世故人情,愚而好自用,萬萬不能使小妹快活,是不但我早就看出,就是小妹自己也知道……我覺得他根本尚不知愛不是愛,因為她這是第一次交友。如果是真愛,不是這個樣子。並且饒始終未有真實的愛表出來。除了勾心鬥角,來使小妹著急發氣,一切不如意外,對於一切事務,完全不負責,而對於我主張的明年結婚一層,他都不肯自己出麵和我說,偏要用手段逼迫小妹向我說。這種中國官僚性的行為,我實在看不入眼……小妹如定要和他結婚,是她的自由,我決不幹涉。但是我必須消極的完全不過問,等到他們不相容的時候,我再出來接小妹回家。……小妹自從和饒樹人相識以來,不知道加了多少的痛苦,訂婚後痛苦可加,將來如果不幸結婚,那她就落在網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