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靜下來,就會明白快樂的真諦(2 / 3)

但人畢竟有美醜之分,美人也會有一點點缺陷,醜人想要美一點,美人想要更美一點,這樣,“求美”就出現了。求美,是人的一種天性。就說外在美吧,外在美有天生之美與人工之美之分。當天生容貌不能與別人相比時,就會求助人工美,進行美容。美容,就是針對人的這一心理而興起的一門行當。就是試圖改變一個人的外在形象,改變自己與生俱來的不足。

記得那位替父從軍,南征北戰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吧?馳騁沙場多年的她,回到家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然後,從從容容地“對鏡帖花黃”。目的很簡單,用些裝飾品,把自己打扮的漂亮一些,還我女兒裝。

古時的女人們,就已經很會“求美”了,可以修剪眉毛,帖花黃(就是把一些有顏色的紙剪成星月等形狀,貼在額頭上),可以給臉上擦胭脂,嘴上塗唇膏,頭上別上各式各樣的簪子。

時至今日,求美的方式就更多了,對普通容貌的人而言,變成美人已經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現代的整容手術,能讓你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還有整形手術,也能讓“醜人”大飽眼福。而且基因技術已經給我們預示了美好的未來。可以在父母親交合的那一刻,修改不滿意容貌的基因,比如,把單眼皮的基因修改成雙眼皮的基因,把矮個子基因修改成高個子基因,把黑頭發基因修改成黃頭發基因。如此以來,我們可真要生活在一個賞心悅目的世界裏了。

不過,真到那時,也還有美中不足,就是美的標準問題。如果有個統一的標準,那麼,滿眼的美女中,就很難分清楚這個“美人”和那個“美人”,丈夫找不著妻子,兒子找不到媽媽,麻煩就來了。如果沒有統一標準,那各個不同標準的“美人”鬧將起來,譬如現在的“某某小姐”選美大賽就亂了套了。

一個人的容貌本來也沒什麼,可是人是一種追求完美的高級動物。況且,人還有意識,總希望自己眼前的東西能夠“賞心悅目”,因此容貌的美醜就極為重要了。

金錢的真正意義

如今這個社會,金錢雖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誰不計較錢?

錢這個東西,猶如悶熱夏季的風,求之極難,去之卻快。擁有的時候,咱也可以下館子時,“排出幾文大錢”,叫道:“小二,拿酒來!”這種快慰平生的感覺,直叫人覺得不枉來世上一場。

在你有錢的時候,你也許會不覺得什麼,“我不計較錢”的豪言壯語往往衝天而出;可一旦沒有錢,遭的那個罪,真是一言難盡。誰沒有過“一文錢難倒英雄漢”的經曆?在你出門吃完飯結賬時,一摸口袋,才發現出門換了衣服,匆忙間忘記裝錢了。在這種時候,你敢說你不計較錢?

錢帶給人的好處多得說不完。當商品交換發展到以貨幣為媒介,並在某種程度上用來衡量人的價值的時候,金錢的魅力越來越大,開始成為眾多人追求的對象,有人深信“有錢能使鬼推磨”,為此不惜鋌而走險。

不管現代生活是怎樣地需要金錢,我們教育子女時,仍然千方百計地使他們相信,工作和興趣才是一切,金錢,應該是附帶的東西。事實上,我們忽視了:這種附帶的金錢同時又是必不可少的。

陶淵明之所以“不為五鬥米折腰”,回歸山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因為他還可以租種兩畝薄田,“把酒話桑麻”。到最後生活潦倒時,他也哀歎生活之艱辛,你說他計較不計較金錢?

一個計較金錢的人,並不表明他渾身都是銅臭味。計較金錢的人,大多數都懂得怎樣去花錢。獲取金錢並不是人的目的,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才是金錢的真正意義。

金錢用它獨特的方式體現著一個人的價值。“勞有所獲”,人在獲得金錢的同時,也獲得了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計較金錢的人,也有許多知道該怎樣去掙錢。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靠自己的聰明智慧、能力和技術掙來的錢是光榮的,內心也是坦然的,也懂得愛惜自己的錢財。

計較和吝嗇是兩碼事。“計較”,說明這個人心裏能夠認識到錢的價值所在,說明他可以駕馭它,做它的主人。“吝嗇”,說明這個人“太計較”,聚集金錢成了他此生此世的唯一目的,“不擇手段”成為他為人處世的唯一信條。他在世上所有活動的目的,除了賺錢,還是賺錢。這種人隻是“金錢的奴隸”。

沉溺於物質享受的人,勢必要放棄許多精神上的自由和心安理得的快樂。花掉所得的錢,換來維持自己生命所需的商品,滿足自己精神享受的快樂,這才是做金錢的主宰。

隻相信金錢力量的人,最後會敗給金錢。相反,金錢買不動的人,別人永遠無法將他征服。

放得下,你才會幸福

有一位老太太生病了,她沒事總嘮叨著“完了,完了”,結果身體越來越差,原來不太重的病,反而越來越厲害。相反,另一位老人已然得了癌症,但她想得開,反正都活了快80歲了,死了也值了,管它呢。越是這樣想,老人越精神振奮,每天照樣拄著拐杖到處去玩、去轉,一年多下來,病情並未惡化。

從健康的角度講,得病是很正常的,人吃五穀雜糧,不得病怎麼可能呢?但是也很奇怪,有些身體極差的人群,反倒活得很健康,而有些條件很好的人,反倒得了病。原因何在呢?答案是:凡事放不下的人,最容易染病,而凡事放得下的人也最心寬體胖。難道不是嗎?

年過八旬的吳階平教授在談及精神養生時介紹的一條主要經驗就是“不把悲傷的事放在心上”。他認為“人生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總要想得開,以理智克製感情。著名學者季羨林老教授的養生經驗是奉行“三不主義”,其中有一條就是“不計較”。這都體現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