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韓國變法,為啥沒能走向強大(3 / 3)

而比起李悝、商鞅等人,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話語權上,那也是相當大的,他共擔任韓國國相十五年,其間文武大權獨攬,除了負責行政事務,軍事工作也是一把抓,他還主持了韓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改革,把貴族自家的私兵收歸國有,和國家的兵馬混搭訓練,從此以後貴族沒有了兵馬特權,力量逐漸削弱,國君的威權大為加強。這件事當時在韓國引起的爭議和阻力最大,但在申不害的靈活手腕和強硬動作下,到底辦成了。

在這場痛苦的改革中,韓國的軍事實力,也一度煥然升級。而申不害的個人聲望,也在韓國軍事改革完成後,一直如日中天。但風口浪尖上的申不害,自始至終保持的,就是對國君韓昭侯不貳的忠誠。

然而,作為申不害的領導,韓昭侯除了對申不害有百分百的信任外,更以其獨特的駕馭手段,令申不害始終誠惶誠恐,比較有名的一件事是:有段時間申不害也曾因為自己功勞不少,一度飄飄然。有一次竟然大模大樣,要求韓昭侯封自己的一個堂兄做官。沒想到韓昭侯卻冷冷拒絕了,申不害開始還不解,甚至一臉的不情願,但韓昭侯接下來的一句話,卻嚇得申不害全身冷汗:“您一直教育我不能被情緒左右,嚴格依法辦事;您說今天這事,我要是聽了您的,就違背了您的教育;要是不聽您的,就讓您不高興,您說我該怎麼辦?”就這一句話,申不害立刻麵容改色,忙不迭地向韓昭侯請罪。從此也百分百知道,這位國君是個不容易糊弄的人物。之後的很多年裏,他一直保持著對韓昭侯百分百的尊重,換得韓昭侯百分百推心置腹的信任。這個君臣同心的掌故,是中國古代史上一段美談。

一肚子委屈的申不害

申不害對韓昭侯,一度底氣十足,也來自於他底氣十足的業績。

以一個相國來論,申不害變法的成績,可以說相當優秀,所謂“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韓”,也就是國家經濟發展迅速,列國諸侯都不敢來欺負韓國。這十五年變法時代,也是韓國曆史上難得的,不曾遭到外來侵擾的黃金時代,以業績來說,十分的強大。

但比起同時期戰國其他國家的變法來,韓國卻顯得弱多了。

作為三家分晉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韓國卻不曾像趙國魏國那樣,有過笑傲戰國時代的風雲歲月,最強大的表現,也不過是申不害變法時期那樣,僅免於挨打而已。為什麼會這樣呢?

以法家大師韓非子的觀點,這個問題的症結,還是出在申不害自己身上。

申不害改革的最重要環節,就是立法,但是其最大的漏洞,也是立法,申不害口口聲聲認為立法是國家重器,有法必須執行,但同樣又把執行法律的關鍵,寄托在國君自身的威權上,這就帶來一個極為矛盾的結果:為了實現國君的威權,所有嚴格的法律條文,都必須為國君服務,同樣一句話的法律解釋,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解釋出不同的結果來。精心製定的法律,也就成了為國君專製服務,肆意被篡改的工具。

而更嚴重的後果是,申不害為了能夠減小變法的阻力,並沒有像商鞅、李悝那樣大破大立。商鞅變法最典型,在確立新法的同時,對秦國舊有的法律基本都盡數廢除;李悝在魏國的變法,也基本是踩著奴隸製舊規矩的屍首前進,唯獨申不害弄起了平衡,他的“術”思維,漏洞就在這個地方:晉國時期的法律,在韓國都還有保留,申不害卻又頒布新法,而且當新法和舊法發生衝突的時候,完全就是以利益的需要,來選擇偏於哪一方。這樣的做法,減少了變法的阻力,同時卻也讓陰魂不散的舊法,成了韓國進一步改革的最大負擔。

然而最讓申不害感到失敗的是,他這樣的權術,為的是減少變法的阻力,但適得其反的是,就是這樣的縮手縮腳,使本來應該成為變法保護的法律,反而在申不害過世之後,成了反對變法的最重要屏障。以韓非子的話說,當申不害活著的時候,可以按照他的意願隨意解釋法律的條文,可是當申不害過世後,反對者們也有樣學樣,同樣一條法律,今天可以支持變法,明天就可以廢除變法,韓國的落後,也就在此。

但申不害對這個問題,也是一肚子委屈,以申不害自己的話說,絕不是他自己縮手縮腳,相反是對他一直畢恭畢敬的領導韓昭侯掉了鏈子。以韓昭侯自己的話說,就是“法度甚不易行也”。申不害一直寄希望國君可以乾綱獨斷,但最諷刺的事實是,恰恰是他的領導韓昭侯,是對於新法最遊移不定的人物。以申不害著作裏的話說,每次韓昭侯剛同意一件國策,卻在左右的勸說下改弦更張,且沒有了戰爭威脅後,韓昭侯也沉迷於享樂,變法的經濟成果,基本都被他用來大興土木,這樣的韓國,可以在申不害時期保持國家安全,但距離走向富強,依然道路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