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吳起的輝煌與失敗(3 / 3)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設立西河郡,吳起被委任為西河郡守,這是他軍事生涯裏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如果說這之前吳起奪取西河,秦國人還可以解釋說,這是自己大意了,那麼從此開始,他們將真正見識吳起的實力。吳起的軍事思想,比起之前曆代兵家來,有一個十分具有現實意義,今天也振聾發聵的亮點:軍事建設。

在他的軍事理念裏,臨陣指揮固然重要,但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卻是準備情況與經濟情況。所以在軍隊建設上,吳起采取了開發水利、儲存軍糧的措施,同時對於麾下的軍隊進行精簡。他編選出了由精銳士兵組成的“武卒”,在戰國早期,武卒是一支戰鬥力超級恐怖的步兵軍團。

凡是被選入武卒的魏國士兵,都是可以拉20石強弩,並且具有高耐力奔跑能力的精兵,對他們不但免除全家的賦稅,更給予優厚的國家補償。所以在當時的魏國軍隊裏,作為一個士兵能夠入選武卒,不僅僅意味著這個家庭的生活狀況可以從此大變樣,更意味著一種無上的榮譽。

從那時候起,魏國軍隊的士兵們開始苦練殺敵,上演士兵突擊的勵誌故事,人人都為能夠成為武卒而努力。與此同時,吳起非常重視邊境的生產,多年以來他采取屯墾政策,命令士兵們戰則為兵、歸則為農,在當地積極發展生產。所以他到任沒幾年,西河當地就出現了倉儲豐厚、經濟富庶的局麵。

正是這樣的運作模式,不但造就了魏國的強大,而且富有諷刺意味的是,後來全盤學習吳起這一整套帶兵模式的,正是商鞅變法後的秦國。當然,這是後話。

此時的秦國,非但還沒有學習吳起的覺悟,相反正在眼紅中:從吳起就任西河郡守之後,秦帝國就頻繁地調集重兵,意圖一舉奪取西河。這時候的魏國,在西河地區很少采取主動出擊的戰略,當時魏國的重兵,大都集中在東線,用於對齊國和楚國的作戰,所以吳起基本得不到中央支援。

西河麵臨著極其巨大的戰爭壓力,但是吳起不懼,他鎮守西河的時間長達27年,在這27年中,他和西北的秦帝國經曆了大小戰鬥一共96場,其中76場取得了勝利,剩下的20場是平手,可以說是真正意義的“不敗將軍”。

其間,秦帝國曾經幾次不惜血本,發動舉國兵力對西河地區進行東征,特別是在公元前389年,發生了曆史上著名的陰晉之戰。這一年秦國動用了舉國50萬大軍,屯兵在山西陰晉,計劃一舉東進,拿下整個河西地區。

當時魏文侯已經去世,即位的魏武侯非常驚慌,身為西河郡守的吳起卻不慌不忙。多年以來,他早就在當地采取了種種措施,比如設立軍功獎勵製度、激勵士兵殺敵,而且每次戰後,都要舉行大規模的慶功活動,表彰戰爭中的死難者,所以每次有戰爭發生的時候,西河當地魏軍,大都把打仗當成一種榮譽,甚至好多人連盔甲都來不及穿,就急急忙忙地要求投身戰場。所以秦國人雖然多,在求戰欲望高漲的魏國人眼裏,也隻不過是一盤肥肉而已。

吳起知道,要啃下這塊肥肉不容易,為了保證能夠一戰必勝,吳起做足了文章,首先抓住了秦軍人數雖多,但是軍隊部署分散,容易各個擊破的弱點,決定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其次就是這次參戰的士兵,除了少數老兵之外,大多數都是從來沒有立過軍功的新兵,這些人雖然作戰經驗不足,但是立功心切,求戰欲望極其強烈,吳起本人也以身作則,親自帶領軍隊衝在第一線。

他甚至頒布命令,做騎兵的一定要看護好自己的馬匹,做戰車兵的一定要看護好自己的戰車,如果戰後發現騎兵丟了馬,戰車兵丟了車,就算是建立了戰功也不予表彰。然而這樣做是有道理的,秦軍人多,而魏國士兵作戰經驗有限,所以必須要保證從軍令上限製士兵們的無意義作戰,集中兵力消滅敵人。戰鬥打響後,魏軍各個以一當百,奮勇衝殺,結果秦軍五十萬大軍全線崩潰,五萬魏軍一路掩殺,打得秦國軍隊屍橫遍野。在戰國的曆史上,這是秦國軍隊遭到的最慘痛失敗之一。

吳起鎮守西河的27年,是魏文侯改革後魏國的黃金27年,這27年的魏國,西邊死死地摁住了秦國,南邊痛打楚國,東方掃蕩七國,同樣屬於三晉國家的趙國和韓國,也拜服在魏國的腳下。而鎮守西河的吳起,也成了這個強大的吳國的西北屏障。

吳起是不滿足做屏障的,他更想高升一步,特別是在魏武侯即位後,當時魏文侯改革時期的傑出人物,許多都已經去世了,而吳起本人也很賣力表現,除了屢次擊敗秦國之外,還曾經多次大膽進諫。作為一個名將,吳起卻不主張輕率發動戰爭,甚至有一次魏武侯視察西河,讚歎魏國的大好河山時,他不但不應和,反而說出了一句很經典的話:“國家的安危,在德不在險。”也就是說,在發動戰爭上,國家一定要慎重,國家的強大,靠的是“德”而不是險,從這些思想上可以發現,雖然已經是此時戰國最傑出的武將,建功無數的吳起,從根本上來說還是一個儒生。

魏國的政治,一直有“出將入相”的傳統,外加當年吳起的“前嶽父”田居也曾預言吳起將出將入相,現在出將實現了,吳起也就開始憧憬“入相”了。這時候機會也來了,當年曾經向魏文侯舉薦吳起的丞相西客去世了,魏國的相國之位一下子出現了真空,按照吳起的想法,自己鎮守西河27年,功勞苦勞一大把,就是排也該排到自己了,但是魏武侯卻不是這麼想的,最後繼任相國職位的,卻是在吳起眼裏遠不如自己的商文。

這個商文是當時的魏國貴族,在吳起看來,他不過是靠了裙帶關係才當上丞相的,直到兩人發生了一次對話。吳起在回京的時候,氣勢洶洶地質問商文,先問帶兵打仗你比我強嗎?又問治理地方你比我強嗎?讓士兵擁戴,並且誓死效力,你比我強嗎?三聲發問,商文都是好脾氣,連著都說“我不如你”,吳起得了理,立刻嚷嚷起來,那你憑什麼當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