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湣王的絕唱
公元前301年,齊宣王過世,其子齊湣王即位,這位齊王在位的17年,既是齊國霸業的最後絕唱,也是齊國衰落的開始。
經過齊宣王晚年的休養生息,早期的齊湣王擁有強大的實力。這時候“連橫”“合縱”兩大團隊奔走於列國,要麼聯合抗秦,要麼依附於秦,成為大多數諸侯必須做出選擇的“二選一”難題,此時楚國屢敗北於秦國,無力北上,魏國早已衰弱,“合縱”的大旗,也就被齊湣王扛了起來。
齊湣王即位初期,遇到了和秦昭襄王類似的形勢,這時候齊國的大權,已經被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孟嚐君所掌握,銳意進取的孟嚐君,開始頻繁地發動對外戰爭,積極介入到各國的內部事務之中。
公元前301年,齊湣王先是介入到韓國的內部爭位鬥爭中,憑借著齊國的軍事力量,扶持韓國太子咎登基,使韓國成為聽命於齊國的傀儡政權。之後又動兵楚國,以楚國與秦國結盟,違反合縱協議為由,在垂沙與楚國交鋒,雙方沿著楚國的方城對峙六個月,最後齊國趁著江水退潮的機會,從淺灘處發動猛攻,一舉擊潰楚軍,此戰消滅楚軍2萬多人,殺楚將唐昧,一時之間,楚國很難再對齊國構成威脅。
齊國的一係列軍事行動,都是為了大舉進攻秦國做準備。經過在中原地區的擴張,齊國終於建立起了以自己為核心的反秦同盟。
公元前298年,齊國會同韓魏聯軍猛攻函穀關,秦國依托有利地形拚命抵抗,雙方鏖戰長達三年。結果,齊國主將匡章選派敢死隊進行偷襲,終於在公元前296年占領函穀關。秦國的關中平原,已然在齊國麵前一馬平川。但在這關鍵時刻,齊國卻再次見好就收,滿足於秦國的謝罪,隨即拔營東撤了。合縱聯盟成立以來擊敗秦國的最好機會,就這樣被齊國自己放棄了。
齊湣王顯然不這麼想,相反,他認為自己已經為父親齊宣王雪恥。齊湣王主動放棄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這些戰爭主要是由此時主持齊國國政的孟嚐君田文發動的,對於齊湣王來說,他不願意看到田文通過這些戰爭來擴展勢力,兩人的矛盾也日益公開化。為了對付田文,齊湣王重用從燕國投奔來的蘇秦。
蘇秦是合縱運動裏的重要人物,最擅長舌辯,而且他在齊國沒有根基,在齊湣王眼裏是好控製的。但齊湣王不知道,蘇秦來齊國,是為燕國做臥底的,燕國在齊宣王時代差點遭齊國滅國,這時期的燕國,是燕昭王在位的時候,他一直在銳意複仇,蘇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通過蘇秦,齊國的內部矛盾、軍事情況,源源不斷地被燕國得知了。而且燕國同時和秦國也有姻親,所以當齊湣王對秦國不斷采取攻勢的時候,不知道,自己的頭上已經懸掛著一把凶器。
公元前294年,正銳意擴張的齊國發生了內訌。因為貴族田甲發動劫持齊湣王的事件,齊湣王趁機對齊國的田氏貴族進行打壓,孟嚐君田文的相國職務也被剝奪了。接替孟嚐君職務的,就是蘇秦。
和孟嚐君拉攏東方六國,全力對付秦國的國策不同,蘇秦為了完成燕昭王交付的臥底使命,反而反其道而行之,竭力勸說齊湣王四處擴張,尤其是拿著自己的盟友下手。這時期也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崛起的時期,之後的幾年,蘇秦竭力挑撥齊國和趙國的關係,讓這兩個鐵杆盟友逐漸交惡,同時積極勸說齊湣王攻打韓國、宋國等國家。齊湣王一連串的軍事征戰的勝利,使秦國不得不對齊國側目。
這時期是秦國處於守勢,齊國咄咄逼人的時期,為了籠絡齊國,秦昭襄王主動要求和齊國並稱為帝,秦昭襄王稱西帝,齊湣王稱東帝,這幾乎就是春秋末年晉國楚國平分霸權的翻版。對平分霸權的要求,齊湣王很高興,但蘇秦知道,如果此舉成功,齊國和秦國聯手,其實力將更加強大。因此在蘇秦的勸說下,齊湣王主動取消了帝號,把秦昭襄王結結實實地“閃”了一把,示好不成的秦國,與齊國的交惡也就成必然了。
公元前287年至286年,是齊湣王自我感覺非常良好的時期。這期間,他通過對趙國和韓國的戰爭,把胡服騎射後軍力日益強大的趙國打得落花流水,又進一步削弱了韓國,這其實是幫了秦國的忙。
公元前286年,齊湣王又滅掉了宋國,滅宋一事激起秦國大怒,宋國是秦國當時在中原的重要盟友,宋國被滅等於拔掉了秦國安插在中原的釘子。這時期齊湣王身邊的鄰居們,無論是北邊的燕國、趙國,還是西邊的魏國、秦國,沒有未被他打過的,盟友都得罪光了的齊湣王,很快招來了報應。
公元前286年,齊國剛剛滅掉宋國,秦國就在西線發動了進攻,借韓國的道路突襲齊國,將齊國打得大敗,之後秦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五國聯合伐齊,在濟水邊與齊國決戰,經過連年征戰,已經強弩之末的齊國大潰。之後齊湣王被楚將殺死,齊國70多個城市淪陷,雖然後來田單用火牛陣擊退聯軍,擁戴齊襄王複國,但遭到這一輪滅頂之災的齊國,也就徹底失去了爭霸的資本。秦國,在與齊國經過58年的“兩極格局”之後,終於借中原諸侯之手,搬掉了他們東進中原的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