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最後的君子:信陵君(1 / 3)

但要論起在國家大事的貢獻,特別是危難時期承擔責任的勇氣和中流砥柱的價值,這四位君子中,最為傑出的,則當屬魏國信陵君。

信陵君,名無忌,是魏昭王最小的兒子,兄長正是魏國國君魏安釐王。由於他以信陵為封地,因此才被叫作信陵君。而作為四君子中十分著名的一位,信陵君一樣十分出名的成就,就是養士。

會養士的信陵君

戰國年代的這些君子們,養士是個十分流行的風氣。

就如前麵所說,幾位與信陵君齊名的人物,麾下基本都是人才薈萃,知名度特別高的,比如孟嚐君,被強製請到秦國談工作,眼看談不好就要被扣留,卻在幾名門客的巧妙掩護下成功脫身,留下了“雞鳴狗盜”的典故。又比如趙國的平原君,麾下一個不顯山露水的毛遂,在後來的邯鄲保衛戰中,硬是似黑馬一樣閃耀了一把,憑借犀利的辯才,辦到了他主人辦不到的事:說動楚王發救兵。這段毛遂自薦的典故,也不知激勵了多少奮鬥中的年輕人。

但是就這件事的質量來說,這幾位在後世,也沒少了被吐槽。最有名的一個批評,來自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王安石的眼裏,所謂養士三千的孟嚐君,麾下基本就是混混兒,除了學雞叫就是偷東西,幹的全是上不了台麵的事情。也正是因為這些人在,所以才鬧得正經的人才沒有了出路。

可要是以這樣的標準,來看待信陵君,就不得不叫一聲佩服,論養士的效果,信陵君毫無疑問是最強的。

首先最強的一條,就是成本。養士這件事,一般拚的就是錢。戰國這個年代,士人的地位十分獨特,精神地位獨立且極有尊嚴,想要籠絡住一個有才的士人,沒錢通常是萬萬不能的。在這一條上,幾位君子都是各自比著拚。比如平原君,除了給錢給東西,還額外發福利,上等門客的佩劍上都裝飾有珠寶。春申君的門客,穿著的鞋子都是用珠寶做成。至於孟嚐君,養士花錢更是如流水,以至於家中開銷常常捉襟見肘。

而比起這幾位的拚來,信陵君卻是用了另一種辦法:尊重。

其實在戰國年代,士人的人格都是出名獨特的,很多真正有才能的人物,他們看中的並非錢財,相反卻是尊嚴。對於這個道理,信陵君十分了解。

了解這個的信陵君,就在養士問題上,采用了非常獨特的方式:禮賢下士,隻要是自己看中的人,他就放下麵子,主動登門拜訪,言談舉止恭恭敬敬,傾心結交。而且這人也有極高的情商,屬於那種見麵就給人如沐春風之感的人物,十分有親和力。

而與其他幾位更為不同的是,信陵君真正接觸密切的士,基本都是社會下層人物紮堆。這條雖然孟嚐君也類似,但是孟嚐君所收攏的,基本都是有特殊才能的社會下層人物,而換到信陵君這邊,卻是更加普通,他的很多民間友人,基本都是不顯山露水的一類,日常基本看不出啥特殊才能。

但要論起在國家大事的貢獻,特別是危難時期承擔責任的勇氣和中流砥柱的價值,這四位君子中,最為傑出的,則當屬魏國信陵君。

信陵君,名無忌,是魏昭王最小的兒子,兄長正是魏國國君魏安釐王。由於他以信陵為封地,因此才被叫作信陵君。而作為四君子中十分著名的一位,信陵君一樣十分出名的成就,就是養士。

會養士的信陵君

戰國年代的這些君子們,養士是個十分流行的風氣。

就如前麵所說,幾位與信陵君齊名的人物,麾下基本都是人才薈萃,知名度特別高的,比如孟嚐君,被強製請到秦國談工作,眼看談不好就要被扣留,卻在幾名門客的巧妙掩護下成功脫身,留下了“雞鳴狗盜”的典故。又比如趙國的平原君,麾下一個不顯山露水的毛遂,在後來的邯鄲保衛戰中,硬是似黑馬一樣閃耀了一把,憑借犀利的辯才,辦到了他主人辦不到的事:說動楚王發救兵。這段毛遂自薦的典故,也不知激勵了多少奮鬥中的年輕人。

但是就這件事的質量來說,這幾位在後世,也沒少了被吐槽。最有名的一個批評,來自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王安石的眼裏,所謂養士三千的孟嚐君,麾下基本就是混混兒,除了學雞叫就是偷東西,幹的全是上不了台麵的事情。也正是因為這些人在,所以才鬧得正經的人才沒有了出路。

可要是以這樣的標準,來看待信陵君,就不得不叫一聲佩服,論養士的效果,信陵君毫無疑問是最強的。

首先最強的一條,就是成本。養士這件事,一般拚的就是錢。戰國這個年代,士人的地位十分獨特,精神地位獨立且極有尊嚴,想要籠絡住一個有才的士人,沒錢通常是萬萬不能的。在這一條上,幾位君子都是各自比著拚。比如平原君,除了給錢給東西,還額外發福利,上等門客的佩劍上都裝飾有珠寶。春申君的門客,穿著的鞋子都是用珠寶做成。至於孟嚐君,養士花錢更是如流水,以至於家中開銷常常捉襟見肘。

而比起這幾位的拚來,信陵君卻是用了另一種辦法:尊重。

其實在戰國年代,士人的人格都是出名獨特的,很多真正有才能的人物,他們看中的並非錢財,相反卻是尊嚴。對於這個道理,信陵君十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