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這個的信陵君,就在養士問題上,采用了非常獨特的方式:禮賢下士,隻要是自己看中的人,他就放下麵子,主動登門拜訪,言談舉止恭恭敬敬,傾心結交。而且這人也有極高的情商,屬於那種見麵就給人如沐春風之感的人物,十分有親和力。
而與其他幾位更為不同的是,信陵君真正接觸密切的士,基本都是社會下層人物紮堆。這條雖然孟嚐君也類似,但是孟嚐君所收攏的,基本都是有特殊才能的社會下層人物,而換到信陵君這邊,卻是更加普通,他的很多民間友人,基本都是不顯山露水的一類,日常基本看不出啥特殊才能。
最有影響力的事情,就是信陵君結交了大梁城的守門人侯嬴,對這位傳說中的賢人,旁觀者眼中身份卑賤的草民,信陵君卻是大動陣仗,專門以非常隆重的禮節,親自邀請這位人物去自己家赴宴,而且還親自駕車邀請,並為他牽馬駕車,一路恭恭敬敬,把大家都看呆了。
而且對信陵君的這番好意,侯嬴也表示毫無壓力。不但大搖大擺地接受,更幹出了一件讓旁觀者們抓狂的事情:路上遇到了好朋友屠戶朱亥,侯嬴竟然就不管不顧,拉著朱屠戶聊起了家常,兩人一聊就是半天,卻把一旁的信陵君曬在了那裏,堪稱囂張到極點。對於這種十分沒禮貌的行為,信陵君從始至終,都是十分的淡定,一直微笑並保持微笑,對侯嬴的行為十分的容忍。大庭廣眾之下,給足了侯嬴麵子。
這次遭遇在信陵君禮賢下士的故事中,屬於十分普通的一個,按照司馬遷的說法,在戰國四君子中,真正能夠“以富貴下貧賤”的,唯獨一個信陵君。這也就意味著,雖然同為四君子,但在眼光和襟懷上,信陵君的水準,已經遠遠超過了其他三位。
但他最超過其他幾位的,卻是境界。
戰國的這幾位君子,理論上說,都是非常愛國的,但到底愛的程度如何,那就兩說。比如孟嚐君,一生都在和國王爭權,也因此幾起幾落;平原君相對比較慨然,但也幹過偷稅漏稅的事情。而其中最無私的,當屬信陵君。
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在於養士的態度,比起其他幾位各種擴充自己勢力的目的,信陵君的態度卻很單純:為國效力。
在這個問題上,其他人和他區別有多大,還是看看孟嚐君就知道了。號稱門下門客最多的孟嚐君,門下門客的最主要工作,就是給他經營封地。而在後來自己與齊王鬧翻,不得已遠走他國後,翻過手來對齊國反手一擊,更是毫無負擔。他門下那些門客們,昔日跟著他怎樣保衛齊國,後來又跟著他怎樣反攻齊國。
而比起這樣的行為,信陵君卻堪稱一個真正意義的愛國者。以明朝人王世貞的評語,就是“信陵君之好士也,以有魏也”。也就是說,沒有信陵君以及他所招攬的人才們,魏國的命運,恐怕早就搭上了。
王世貞能夠給他這樣高的評價,正是因為信陵君人生裏最燦爛的一筆:竊符救趙。
差點給曆史改道
說起“竊符救趙”這件事,後人感慨最多的,就是信陵君在危難時刻的挺身而出。而事實上,在這段壯烈時刻之前,他就已經為國家憂愁很久了。
作為魏安釐王最小的弟弟,信陵君在魏國的身份地位,也是十分的尊貴。通常類似他這樣背景的人物,要麼借助權勢經營下自己的產業,要麼爭個權力奪個位,總之隻要夠自私,不是能活得風光,就是能過得滋潤。
但信陵君,卻偏偏選擇了最難的一條路:為魏國的家國大業,拋頭顱灑熱血。
作為一個極有責任感的人,信陵君年輕時代就立下了誌向,要以自己畢生的熱血與努力,阻止虎狼秦國東進的腳步。因此多年以來不遺餘力招攬門客,正是為了此事。
早在長平之戰爆發前,信陵君的努力,就曾收到恐怖的效果:他部署的門客眼線,讓他輕易獲得了長平大戰前後秦國的許多重要情報,其得悉情報的速度,要比趙國前線主帥們快得多。戰局的走向,基本了然於心。而對他這個能耐,了解得最清楚的人,莫過於他的兄長魏安釐王。有一次魏安釐王正與信陵君下棋,正好有急報說邊境有警,趙王正帶著大隊人馬殺來,當場把魏安釐王的臉給嚇白,沒想到信陵君卻不慌不忙,告訴哥哥一定要淡定,趙王隻是來打獵,絕沒有入侵的意思,事實證明,他真對了。
為啥能對?因為信陵君的情報網,甚至已經部署到了趙王的深宮裏,照著文言文裏的說法,就是“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
他的神通廣大程度,讓兄長魏安釐王汗顏,也不止這一次,甚至連魏安釐王辦不到的事情,他居然都能辦到:魏安釐王寵愛的如姬父親被害,魏安釐王下定決心,三年來捉拿凶手,卻連個汗毛都沒抓到,還是信陵君出手解決問題,短短幾天,就給嫂子報了仇。
但信陵君之所以做這類事,卻絕非為了個人的威權,因為他心中最為念念不忘的,就是強秦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