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怕什麼來什麼。對信陵君的這個覺悟,不但魏國當時理解的人少,就連兄長魏安釐王,也是十分的無感。這位得過且過的魏國國王,早已經沒有了先祖曾經反複虐打秦國的霸氣,相反怕秦國怕得要命,幾乎到了秦國打個噴嚏,他都要緊張一天的地步。平日就知道奢靡享樂,遇到秦國挑釁,就忙不迭地割地換太平。
這樣無能的哥哥,也終於把信陵君徹底逼成了一個反對派,多年以來,他在朝堂上經常和哥哥爭論,尤其為了該對秦國采取什麼態度的問題,更是反複爭吵。以信陵君的說法,秦國“非盡亡海內天下,必不休”,也就是秦國的狼子野心,絕不是魏國割讓土地就能滿足的,這個國家的真實目的,是吞並一切可吞並的土地。
信陵君不但看到了秦國的野心,更為魏國的未來計,勾畫了一個最好的藍圖,那就是聯合韓國和楚國以及趙國,直接組成一道抗擊秦國的屏障,隻要這四個國家互相呼應,就一定可以把秦國阻擋在函穀關內。如果這個戰略構想成型的話,那麼秦國就算最終統一六國,時間恐怕也要遲得多。
但是在當時這個大家集體被秦國嚇破了膽的年月裏,信陵君的這個勾畫,其實也很難實現。就連他的兄長魏安釐王,也多次感慨信陵君不切實際。但在接下來的竊符救趙事件中,信陵君將以他獨特的表現,回擊這樣的輕視。
竊符救趙,發生於公元前257年,當時的趙國,在經過了長平之戰的慘敗後,立刻被秦國乘勝追擊,都城邯鄲也被團團圍住,這個戰國曾經僅次於秦國的強國,此時已經到了生死一線間。而趙國唯一的救命機會,就變成了向老鄰居魏國求援,從任何理由看,魏國都是必須援助趙國的,可是魏安釐王早已經被秦國嚇破了膽,外加秦國的恐嚇也來了,放話誰要敢救趙國,那麼秦國料理了趙國後,下一個修理對象就是他!
這狠話一放出去,整個關東六國都慫了,比如著名的毛遂自薦典故,趙國平原君帶領的使團,苦口婆心地遊說楚國,盡管有毛遂橫空出世一頓痛罵,說得楚考烈王派來了援兵,但是楚國這支援軍,絕大多數時候,還是在一旁觀風景,直到最後局勢逆轉,才像模像樣地殺了一把,十分指望不上。
這都指望不上,魏國自然更是難指望。魏安釐王拒絕發兵,可另一個人卻勇敢站了出來:信陵君。
在求援無望的情況下,信陵君起初在絕望之中,做出了最悲壯的抉擇:先是集合了自己所有的門客,大張旗鼓地殺向趙國,決心哪怕沒有兵,就憑著這些門客,也要和趙國軍民一起赴死。關鍵時刻,卻還是昔日信陵君曾經禮遇的侯嬴和朱亥攔住了他,在侯嬴的巧妙籌謀下,信陵君借助如姬幫助,偷來了魏安釐王用來調兵的虎符,然後在前線,又在魏軍主帥晉鄙拒絕執行命令的情況下,由朱亥將其打殺,成功獲得了這支軍隊的指揮權。
而後的信陵君,就展示出了他磨煉已久的軍事才能,麵對戰國時期堪稱最強大的秦國精銳軍團,信陵君毫不猶豫,先以一場昂揚的戰前動員,激發了全軍高漲的士氣,然後又以巧妙的指揮,成功從秦軍最薄弱的環節突破,一下打開了秦軍的防線。在這場你死我活的廝殺中,一直戰無不勝的秦軍,再次難得地吃到了悲慘的敗仗。竊符救趙的光輝一筆,成了秦軍戰史上十分慘痛的一段記憶。
然而信陵君隨後也以自己出色的表現證明,他打敗秦國,靠的不是運氣而是實力,就在十年以後,信陵君又再次率領五國聯軍大戰秦國,硬是打出秦國自長平之戰後最悲慘的一幕,嚇得秦軍敗退進入函穀關,竟不敢出關一戰。自從齊湣王時代三國聯軍攻打函穀關後,一直被秦國欺壓的關東六國,還沒有這樣揚眉吐氣過。
信陵君,就這樣成了秦國揮之不去的噩夢。
但立下大功的信陵君,心頭也有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盡管救了趙國,卻辜負了自己的祖國魏國,特別是老將軍晉鄙的死,更是自己的責任。因此在竊符救趙之後,趙王本來要封賞給信陵君五座城池,信陵君卻隻是一個勁地勸酒,到最後硬沒給趙王開口的機會。他在趙國整整待了十年,直到秦國大舉進攻魏國,他在門下幾位門客的勸說下,終於捐棄前嫌,回到了故國,並帶領聯軍大破秦軍。
然而對於秦國一統天下的大業來說,信陵君回到魏國,卻是一個比戰場失敗更大的危機。在經過了竊符救趙的壯舉後,信陵君的威名已經傳遍了列國。這個時候他已經完全有條件,放手去執行四國屏障計劃。一旦這個計劃實現,恐怕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都要大大延長。
但是萬萬沒想到,在這個曆史關鍵時刻,幫了秦國一把的,竟然還是信陵君的兄長魏安釐王,這位嫉賢妒能的國王,對於信陵君的猜忌也始終未停,特別是當信陵君歸來後大破秦軍,魏國暫時解圍後,他更是立刻剝奪了信陵君的兵權。
聰明的信陵君,自然知道了兄長的意思,他也就順坡下驢,一直沉迷於酒色享樂裏,直到四年後英年早逝。他的過世,也就意味著秦國東出的另一個障礙,已經不複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