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這以前,他就活躍很久了,雖然是像黑馬一樣殺出來,但是在戰國的舞台上,這時候的他,是絕對的老資格。雖然身世和出生年月都沒有明確記錄,但是龐煖在戰國曆史上的出場,卻是相當早。早到什麼時候?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時候!
確切說來,距離這最後一次合縱6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99年左右,那時的龐煖,就已經是頗有名氣的兵家,有名氣到可以和趙武靈王來論兵,正是那一次和趙武靈王的論兵裏,龐煖留下了一句名垂青史的經典名言:“百戰而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
隻要稍微腦補一下中國戰爭史就知道,龐煖這句話,在後來兩千年的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被引用的頻率有多高。好多次的重大戰爭或者重大的談判場合,甚至很多名臣的奏折裏,都反複引用過這段話。能說出這段話的龐煖,理論上應該很紅才對,起碼在當時,能給趙武靈王說出這番話,還不是要飛黃騰達?事實是,真沒有,因為和他說話的,是即將餓死在沙丘宮的趙武靈王。
隨著趙國發生國變,一代雄主趙武靈王悲催餓死在沙丘宮,留下這閃光豪言的龐煖,命運也立刻發生轉變。確切地說,是立刻就消失了。最普遍的說法,就是他跟著他的老師,一道出去隱居了。他的老師是誰?又是個很低調的名字:鶡冠子。
鶡冠子,其實是一個別號,並不是確切的人名,這又是一個戰國時期的神秘牛人,可惜真實姓名已經不為人知。僅有可知的史料是,他常戴著羽毛裝飾的帽子,因此也被稱為鶡冠子。但別看他行動古怪又神秘,這個人卻是有真本事,他是戰國道家的重要學者,思想更格外別致,認定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人必須要學習這樣的變化,才能不斷地進步。他和他的門徒們,還編訂有文集《鶡冠子》,內中的文字筆力雄渾,堪稱先秦散文的經典代表,如此文采思想薈萃的牛人,教出來的徒弟,自然也不會差,龐煖就是其中一個!
在趙國國變之後,以最普遍的看法,就是龐煖跟著鶡冠子離開了趙國,來到了鶡冠子的祖國楚國,師徒找了一座深山隱居起來,然後就一道做學問,度過了漫長的時光,這段時日裏,師徒兩人除了鑽研學問,還寫了很多重要的文章,不單有軍事思想,更包括戰國時代許多閃光的自然科學思想,曆史價值十分重大!
這樣的時光,幾乎占去了他人生裏的大半,直到四十多年後,以相關史料的對比說,那時的龐煖,已經近80歲了,但是趙國,卻突然又想起他來了!
其實所謂突然又想起來,隻是個客氣說法,真實說法應該是:趙國,不得不想起他來。因為這時趙國,已經到了人才嚴重凋零,軍事壓力大到家,國家命運慘到家的地步!
當然在這以前,他就活躍很久了,雖然是像黑馬一樣殺出來,但是在戰國的舞台上,這時候的他,是絕對的老資格。雖然身世和出生年月都沒有明確記錄,但是龐煖在戰國曆史上的出場,卻是相當早。早到什麼時候?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時候!
確切說來,距離這最後一次合縱6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99年左右,那時的龐煖,就已經是頗有名氣的兵家,有名氣到可以和趙武靈王來論兵,正是那一次和趙武靈王的論兵裏,龐煖留下了一句名垂青史的經典名言:“百戰而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
隻要稍微腦補一下中國戰爭史就知道,龐煖這句話,在後來兩千年的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被引用的頻率有多高。好多次的重大戰爭或者重大的談判場合,甚至很多名臣的奏折裏,都反複引用過這段話。能說出這段話的龐煖,理論上應該很紅才對,起碼在當時,能給趙武靈王說出這番話,還不是要飛黃騰達?事實是,真沒有,因為和他說話的,是即將餓死在沙丘宮的趙武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