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秦始皇錯了多少(1 / 3)

即使是秦國內部,跟隨秦始皇多年的官吏們,對這個問題的意見也不一。當時的丞相王綰,就曾經建議秦始皇將自己的兒子冊封在齊楚故地,因為這是“祖製”,當時的大臣們除了李斯之外,也基本都讚成這個製度,秦始皇本人也一度動搖,但李斯拿著春秋戰國的動亂來做對比,使秦始皇打消了這個念頭。當下宣布,在全國推行郡縣製,建立國家直接掌控的中央集團。

這個政策從穩定國家政權角度看是沒錯,但是在當時,不理解的人也是很多的,尤其是在東部的齊國等地區。齊國是一個儒生眾多的國家,這些儒生們最在意的就是西周的宗法、祖製,在他們眼裏的秦始皇,就像是當年垂拱而治的周天子。現在拿到天下了,卻不想著分封,這是大逆不道的事,更何況郡縣製推行下去,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一個問題就是,當時秦國委派為郡縣地方官的官員,大多都是來自於秦本國,貿然進入了一個自己根本不熟悉的地方,這個官當得能舒坦嗎?

所以,在公元前213年,山東儒生淳於越在宴會上當場諷刺秦始皇,將秦始皇激怒。結果在李斯的挑唆下,秦始皇下了焚書之心,開始活埋不聽他話的儒生,這就是秦始皇暴政之一的“焚書坑儒”。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從數量上看,燒毀了大量珍貴典籍,並坑殺了460多名儒生,可謂殘暴之至,但這樣的殘暴,卻不是無緣無故的恨。秦始皇本身就對儒家不感冒,他在乎的是法家,在乎的是權謀霸道之術,儒家君君臣臣的君臣關係,他現在根本用不上,也不想用,所以做出坑儒的決定,也就順理成章了。

然而秦始皇這麼做,也是受了李斯的挑唆。李斯這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給別人“下藥”。早年就是由於他的緣故,坑害了原本秦始皇很想重用的韓非子。這次他妒忌的目標不是一個,而是一群,改朝換代了,六國的人才,全都進了秦國的人才庫,特別是儒生群體,以山東的儒生為核心,英傑薈萃,說不定哪天就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必須要早做準備,能下藥的就下把藥,能轟走的就趕緊走。轟不走的,就往死裏整,反正要把這些人對他的威脅降低到最小。

其實對於儒生的反對,淳於越的指責,都是小事,關鍵問題是,這時期的秦國,麵臨的最大威脅是什麼?說起來就兩條,一是外部麵臨匈奴的威脅,二是國民經濟在戰亂後的凋敝。

關於這兩條,在秦國統一初期的形勢,都是非常嚴峻的。先說匈奴問題,這時期的匈奴勢力,還沒有後來漢朝時候強,卻也已經是草原三大遊牧部族中的一支(另外兩支是大月氏和東胡),此時的匈奴正好占據了河套平原,正對著秦朝國都鹹陽所在的關中平原。這個戰略要地被他們拿在手裏,整個中國北部就都暴露在他們眼皮底下了,他們想打就打,想搶就搶,原先的趙國和燕國此時也已經滅國,當地雖然有秦軍留守,卻也基本處於不設防狀態了,在這種局麵下,不解決匈奴是不行的。

即使是秦國內部,跟隨秦始皇多年的官吏們,對這個問題的意見也不一。當時的丞相王綰,就曾經建議秦始皇將自己的兒子冊封在齊楚故地,因為這是“祖製”,當時的大臣們除了李斯之外,也基本都讚成這個製度,秦始皇本人也一度動搖,但李斯拿著春秋戰國的動亂來做對比,使秦始皇打消了這個念頭。當下宣布,在全國推行郡縣製,建立國家直接掌控的中央集團。

這個政策從穩定國家政權角度看是沒錯,但是在當時,不理解的人也是很多的,尤其是在東部的齊國等地區。齊國是一個儒生眾多的國家,這些儒生們最在意的就是西周的宗法、祖製,在他們眼裏的秦始皇,就像是當年垂拱而治的周天子。現在拿到天下了,卻不想著分封,這是大逆不道的事,更何況郡縣製推行下去,也不是完美無缺的,一個問題就是,當時秦國委派為郡縣地方官的官員,大多都是來自於秦本國,貿然進入了一個自己根本不熟悉的地方,這個官當得能舒坦嗎?

所以,在公元前213年,山東儒生淳於越在宴會上當場諷刺秦始皇,將秦始皇激怒。結果在李斯的挑唆下,秦始皇下了焚書之心,開始活埋不聽他話的儒生,這就是秦始皇暴政之一的“焚書坑儒”。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從數量上看,燒毀了大量珍貴典籍,並坑殺了460多名儒生,可謂殘暴之至,但這樣的殘暴,卻不是無緣無故的恨。秦始皇本身就對儒家不感冒,他在乎的是法家,在乎的是權謀霸道之術,儒家君君臣臣的君臣關係,他現在根本用不上,也不想用,所以做出坑儒的決定,也就順理成章了。

然而秦始皇這麼做,也是受了李斯的挑唆。李斯這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給別人“下藥”。早年就是由於他的緣故,坑害了原本秦始皇很想重用的韓非子。這次他妒忌的目標不是一個,而是一群,改朝換代了,六國的人才,全都進了秦國的人才庫,特別是儒生群體,以山東的儒生為核心,英傑薈萃,說不定哪天就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必須要早做準備,能下藥的就下把藥,能轟走的就趕緊走。轟不走的,就往死裏整,反正要把這些人對他的威脅降低到最小。

其實對於儒生的反對,淳於越的指責,都是小事,關鍵問題是,這時期的秦國,麵臨的最大威脅是什麼?說起來就兩條,一是外部麵臨匈奴的威脅,二是國民經濟在戰亂後的凋敝。

關於這兩條,在秦國統一初期的形勢,都是非常嚴峻的。先說匈奴問題,這時期的匈奴勢力,還沒有後來漢朝時候強,卻也已經是草原三大遊牧部族中的一支(另外兩支是大月氏和東胡),此時的匈奴正好占據了河套平原,正對著秦朝國都鹹陽所在的關中平原。這個戰略要地被他們拿在手裏,整個中國北部就都暴露在他們眼皮底下了,他們想打就打,想搶就搶,原先的趙國和燕國此時也已經滅國,當地雖然有秦軍留守,卻也基本處於不設防狀態了,在這種局麵下,不解決匈奴是不行的。

而國內經濟問題也同樣嚴峻,秦國連年用兵,花費巨大,自身的財政窟窿就很大。而六國經曆過戰亂,正是民力疲敝、經濟困頓的時期,這時期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六國地區的經濟製度不一,新的國家財政體係,必須馬上建立起來。國家要想振作,必須要通過經濟體係的整合來掌握國家的稅收,這樣軍隊才有資本打仗,邊防才能夠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