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秦始皇錯了多少(2 / 3)

秦始皇是知道這個問題的,所以他登基之後,首先采取的是兩個政策。一是迅速地把郡縣製推廣到全國,在新占領的領土上設立官衙,鞏固統治。與此同時,秦國由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進,經過浴血奮戰,從匈奴人手中收複了河套平原,建立了防備匈奴的核心基地。暫時解除了匈奴對南方漢地的威脅,“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正是這一段時期。然而必須承認的是,秦始皇北擊匈奴的一戰,並非是窮兵黷武,如果當時不主動采取出擊政策,任憑匈奴肆意劫掠,那麼北方的漢地就永遠無法安寧。而且在收複河南地後,秦始皇為了節省開支,命令蒙恬就地屯田,結果河套地區的糧食不但能夠自給,還可以供應給其他周邊軍鎮。這些措施在當時都是明智的。

在內政經濟方麵,秦始皇很快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官僚體係,全國分為46個郡,中央在地方確立了嚴格的集權統治。在經濟方麵,比較重要的一條就是“使黔首自實田”,也就是說,讓老百姓自己核查土地數量,然後上報中央,這就等於是徹底掃除了殘存的井田製,使新的封建土地製度在全國迅速成型。這一條對於秦國統一後經濟製度的確立,以及經濟的發展,都是有著關鍵意義的。在此基礎上,秦王朝的土地賦稅製度也建立起來,國家的賦稅征收,分為口租、口賦和雜賦,這也基本是沿用秦國時代的土地稅收政策。這其中,口租就是農業稅,即田賦;口賦就是人頭稅;雜賦就是每年臨時征調的賦稅。秦朝的農業稅,是交十分之一,人頭稅的數量,和西漢文景之治時期基本持平,大約120錢。這兩樣在當時,都算不上太重的稅。至於雜賦,一般都是在遭遇戰爭的時候臨時征調的,現在天下太平,老百姓的負擔,表麵上看也不會太重。與此同時,貨幣、度量衡、文字,也都在這一時期統一了,秦國的法律《秦律》也頒布全國實行。分散的中原六國,漸漸被秦始皇捏成一個統一的力量,觀察這些行為,我們必須承認,早先的秦始皇,還是很有勵精圖治一麵的,在捏合整個國家合力,加強中央集權方麵,他都做得很不錯。

暴政有多暴

秦國國事的惡化,通常的說法是“暴政”,暴政的內容,主要包括大興土木營造宮室,修築秦始皇陵墓、阿房宮等。但真正最甚的,是三項重大工程:一是修築長城;二是修築國內的驛站道路;三是整治國內的河道。

這三項大工程,幾乎都是前後腳展開的。秦始皇開鑿運河,範圍非常廣。在平滅六國後的第二年,就曾經發動10萬民夫整治江南的邗溝,以及山東的濟水運河。與此同時,秦始皇派30萬大軍收複河套平原後,又一口氣征發了40萬民夫整修長城。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再次征伐40萬民夫,整頓國內的驛站,以關中平原為中心,修築了連接中原以及南方的驛站道路。這三項大工程,從作用上來說,都是對國家未來發展有好處的,修築長城可以起到抵禦外敵的作用,後來作為封建王朝盛世的漢朝就從中受益頗深。開鑿運河,有利於促進農業生產,這也具有長遠的意義。而修築驛站,更可以促進國家交通,加強各地的聯係,保證國家的統一。這三條從出發點上是好的,但是就在這短短幾年裏,秦始皇連續征調了90萬民夫,要知道,當時全國的人口才不過2000萬人。這90萬民夫,大部分都是青壯年,也就是說,全國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青壯年,都被秦始皇拉出來幹工程了。

這樣的結果也就很簡單,生產當然遭到破壞,老百姓家幹活的,就剩下老弱了,生產能力自然大打折扣。生產能力打折扣了,國家的財富稅收當然也要打折扣。與此同時,秦始皇還在進行著征討南方越族的戰爭,不斷向南方越族地區征兵,打下地盤後,一麵要修築中原通向南方的驛站,一麵又要修築南越地區的水利工程。這樣,原本剛剛在中原地區幹完活的民夫,一下子又盡發到了南方地區。中國人從來都是戀家的,離鄉背井永遠是最痛苦的事情,怨聲載道也就很自然了。當然,我們也同樣可以說,開發越族地區是有積極意義的,比如說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但這些後來的偉大意義,當時的人是沒感覺的。士兵們隻知道,他們被派到一個艱苦的環境下作戰,常年得不到休整。老百姓隻知道,天下好不容易統一了,皇帝卻又逼著我們幹活,拿著我們當牲口使喚,對秦始皇的憤懣,也就這樣一天一天地積攢起來了。

然而秦始皇最大的錯誤,不是在於他做了這些事。看看當時南北方的分布就知道了,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的最初六年裏,秦國30萬大軍壓在北方對付匈奴,50萬大軍壓在南方對付百越。這一南一北就是80萬大軍,等於兩線作戰,即使是一個現代化國家,兩線作戰也往往是兵家大忌,何況是一個立國不久、經濟凋敝的新興封建製國家。軍隊的事情還不算,民夫的使用卻更觸目驚心。在南方越族地區平定後,秦始皇陸續調動了40多萬民夫南下開鑿運河,打通驛道,這些人大部分都沒有回來。也就是說,秦國在立國之初,最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卻一直還在做著大動作,一直在折騰。這些原本沒錯的事,卻偏偏超過了這時期中國的承受底線。

但問題是,秦始皇為什麼會犯這個錯誤?有說他好大喜功的,有說他不知下情的,有說他性格殘暴的,然而從根本上,我們不得不說,秦始皇做這種事情很正常,因為這就是秦國國君的習慣。

看看戰國時期秦國的曆史就知道了,秦國在秦孝公改革後的130多年裏,就一直處於折騰中。從秦孝公到嬴政,秦國除了有過短暫的罷兵外,幾乎是無歲不征,年年打仗,但是秦國的國民經濟不但沒有拖垮,反而越來越強。秦國曆代國君在使用民力上,從來都是不吝嗇的,比如秦昭襄王時期,就曾下令全國16歲以上的男子全都從軍,開赴長平戰場,也因此一下子奠定了長平之戰的勝利大局,這一場戰爭讓秦國傷亡過半,但是僅僅一年後,秦國又以50萬大軍包圍邯鄲,卻遭到了魏國、楚國的聯合夾擊,大敗虧輸。即使如此,秦國也很快地恢複過來,不管每次他們付出的犧牲有多大,傷亡多慘重,他們這種迅速的療傷能力,是六國裏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