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這個足以載入戰國史冊的水利工程,從此正式上馬。修建水利工程主要分為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以都江魚嘴為主,進行分水工程,在江心正中修築一道魚嘴形狀的分水堤壩,也就是著名的“都江魚嘴”,這是在之前中國水利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壯舉。好比虎口拔牙,也隻有這樣的冒險,才能真正拔掉岷江這個“猛獸”的牙齒。“魚嘴”修好後,岷江得以一分為二,同時內江上遊岸邊也有了一道保護江岸的堤壩,也就是“百丈堤”。整個的岷江水流,就這樣被控製住了。
在成功鎖住岷江後,都江堰的第二步緊鑼密鼓:在岷江內江東安,打開玉壘山的石壁,從而引導江水東流,然後整個東流的江水,分成許多小的支渠,進入成都平原。從此成都平原的農民們,也就結束了靠天吃飯的曆史,可以放心大膽地使用江水灌溉。
但最為關鍵的,是其中的第三步:減淤工程。在岷江飛沙堰修築起低堰,這個工程有奧妙,一旦洪水暴漲,他們將抵消掉洪水的流量,而一旦枯水的時候,它更可以擋水,讓內江的水注入進去,以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旱澇保收。而這個特殊設計的水利工程,在完成之後的效果,也是立竿見影。按照《水經·江水注》的讚譽說:“水旱之人,不知饑饉。”也就是從此無論水災還是旱災,對於巴蜀大地來說,基本都是無感,土地從此肥沃,旱澇從此保收,一直讓秦國失血的巴蜀新國土,從此才真正華麗轉身,成了秦國的糧倉。
那麼這個水利工程的直接價值有多大?說個事就知道:秦國以其有限的國土和人口,卻養活了幾乎百萬大軍,特別是東進中原的征途上,一直源源不斷地提供糧食物資支持的,就是巴蜀大地。都江堰的功勞,可謂功不可沒。
大禮包鄭國渠
都江堰的完成,使誌在一統的秦國,有了最足的底氣,而一個天上掉餡餅般的水利工程,更叫秦國獲得了最直接地掌控中原大局的操縱係統:鄭國渠。
鄭國渠,將今天陝西涇陽西北的涇水,引入到陝西禮泉縣做渠口,然後沿著北山南路鑿渠引水,利用西高東低的地理條件,把水向東流經三原、富平等地,整個水渠的長度,長達300裏。看看它的流經區域就知道,這個水利工程,範圍幾乎覆蓋了整個關中地區,僅直接受益的良田,就多達4萬多頃,在那個糧食比黃金還貴的戰爭年代,這個偉大的工程,說是讓秦國一下子撈到了四萬多頃地的金礦,都是毫不過分的。
但這樣一個金礦,一開始其實是敵人白送給秦國的,幹這個傻事的,就是長期被秦國欺負的韓國。
話說戰國末年,當時的秦國,已經步步東進,一統天下已經成了時間問題。而首先遭殃的,就是韓國。為了免於滅頂之災,急瘋了的韓國國王,也就想到了這樣一個自以為聰明的妙計:派最傑出的水利大師鄭國進入秦國,說服秦國修築這道水渠,使秦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從而無法東進。然而這個計劃被不折不扣地執行了,看看這個工程的地理條件就知道,要修築這樣的水利工程,沒有足夠的勞動力根本就辦不到,而最直接的勞動力,就是秦國的軍隊們。據一些野史的記載,秦國甚至為這個水利工程,投入了大約30萬大軍。看看戰國的曆史就知道,這段時間,也恰恰是橫掃天下的強秦,一度被動挨打的時候,本該開疆拓土的軍隊,就在函穀關外烈烈喊殺聲裏,憋屈著在這裏修水渠。
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韓國這個“聰明”的計劃卻意外敗露了。一起暴露的,自然就是正揮汗如雨的鄭國先生的間諜身份。而當秦國準備一如既往,用酷刑來懲治鄭國的時候,卻聽到了鄭國擲地有聲的疾呼:為韓延數歲之命,為秦建萬世之功。而就在這樣的疾呼中,這個工程堅持下來了,而秦國也堅持了下來,並在這場工程勝利之後,取名為鄭國渠。
這個工程的意義,也是十分重大,除灌溉了4萬多良田外,更有一個超越曆史的貢獻:滾滾到來的涇水,帶來的大量的泥沙,當地原先的鹽堿地,從此徹底改變,原先一毛不生的莊稼地,徹底變成了良田沃土。這個偉大貢獻,甚至超越了戰國時代,惠澤了兩千年來的代代鄉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