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以後,有關《孫臏兵法》的內容,也就成了曆代學者感興趣的一大話題,這部兵書裏寫了什麼?有什麼偉大的思想,從東漢末至明清,很多軍事專家們都湊熱鬧,相關猜測的文獻留了一堆!甚至也因為它的不幸遺失,連帶孫臏本人的身份都被懷疑,特別是到了清朝中後期,經過乾隆皇帝打著修書旗號,毀壞各種文化。後來的清代學者們,也有好些人大膽假設,莫非曆史上根本沒有孫臏這個人?甚或連他的師父鬼穀子都是子虛烏有?
確實,在《孫臏兵法》下落不明的情況下,外加各種以訛傳訛,就算孫臏活轉過來,想證明他是孫臏,也是不容易的。還好,造化雖說弄人,卻終歸沒讓後人一直遺憾下去,1972年4月,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一個驚雷般的消息突然震驚世界:遺失近兩千年的《孫臏兵法》出土了!這一堆蒙塵的竹簡,共有440多枚,1.1萬字左右,且內容相當齊全。上下兩編裏,不但有孫臏軍事思想的基本內容,更有孫臏日常做事以及和別人縱論兵法的橋段記錄,每一句話,都是研究這位戰國軍事強人的珍貴線索。而且更大的收獲是,由於這一卷內容十分豐富,因此可以斷定,這不隻是孫臏手寫的兵書,更包括了孫臏這一派兵家的基本思想,其弟子們的整理記錄,如此厚重的內容,堪稱填補史學空白。
也正是從這珍貴的發現裏,神秘了兩千多年的孫臏,終於揭開了蒙塵的麵紗!特別清晰的,正是他的軍事思想。比起孫武的軍事思想,孫臏可謂是一個強大的傳承者。對比《孫子兵法》,就可看到二人的差別在何處。孫子兵法之所以受歡迎,因為其內容十分純粹,就是圍繞如何戰勝敵人,至於為什麼打仗,打什麼性質的仗,著墨十分少,基本走的是技術流。而在這件事上,孫臏除了有技術,更多了情懷!他與孫武的最大不同也就在此:戰爭,絕不是不問原因地瞎打,而是要有正義和邪惡之分,以其原話說: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如果發動的是不義戰爭,你就算打得贏,也守不住勝利果實!
千萬別以為,孫臏這隻是空談情懷,談情懷就是為了打勝仗,因為有情懷,所以打仗的注意事項也就多,典型如選將,在選將這條上,孫武就已經考慮得很全麵,製定了嚴格的選拔標準,即“智信仁勇嚴”,孫臏則來個錦上添花,這五條都是技術層麵,還得加上情懷——忠!一個不忠的將領,另外五條越強大,必然越危險!
而且除了講情懷,孫臏也很講技術,在繼承孫武思想的同時,也敢大膽否定,連孫武最著名的一大思想:其下攻城,他竟然都霸氣修正,誰說攻城就一定“下策”?有七種情況下,必須果斷攻城!為什麼敢這麼推翻?關鍵還是時代不同了,比起科技水平嚴重落後的春秋晚期,孫臏生活的戰國年代,軍事科技也突飛猛進,尤其是攻城科技、投石機、弩箭的水平,早已遠遠甩開春秋時期。於是孫臏的觀念,也就與時俱進。而有情懷有技術的孫臏,其兵法的另一大重要思想,就是如何看待戰爭的價值。以他的話說,戰爭的意義,在於“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即維護王權的尊嚴和天下的統一。這是中國古代史上,第一次係統闡述戰爭價值的軍事家。
從此以後,有關《孫臏兵法》的內容,也就成了曆代學者感興趣的一大話題,這部兵書裏寫了什麼?有什麼偉大的思想,從東漢末至明清,很多軍事專家們都湊熱鬧,相關猜測的文獻留了一堆!甚至也因為它的不幸遺失,連帶孫臏本人的身份都被懷疑,特別是到了清朝中後期,經過乾隆皇帝打著修書旗號,毀壞各種文化。後來的清代學者們,也有好些人大膽假設,莫非曆史上根本沒有孫臏這個人?甚或連他的師父鬼穀子都是子虛烏有?
確實,在《孫臏兵法》下落不明的情況下,外加各種以訛傳訛,就算孫臏活轉過來,想證明他是孫臏,也是不容易的。還好,造化雖說弄人,卻終歸沒讓後人一直遺憾下去,1972年4月,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一個驚雷般的消息突然震驚世界:遺失近兩千年的《孫臏兵法》出土了!這一堆蒙塵的竹簡,共有440多枚,1.1萬字左右,且內容相當齊全。上下兩編裏,不但有孫臏軍事思想的基本內容,更有孫臏日常做事以及和別人縱論兵法的橋段記錄,每一句話,都是研究這位戰國軍事強人的珍貴線索。而且更大的收獲是,由於這一卷內容十分豐富,因此可以斷定,這不隻是孫臏手寫的兵書,更包括了孫臏這一派兵家的基本思想,其弟子們的整理記錄,如此厚重的內容,堪稱填補史學空白。
也正是從這珍貴的發現裏,神秘了兩千多年的孫臏,終於揭開了蒙塵的麵紗!特別清晰的,正是他的軍事思想。比起孫武的軍事思想,孫臏可謂是一個強大的傳承者。對比《孫子兵法》,就可看到二人的差別在何處。孫子兵法之所以受歡迎,因為其內容十分純粹,就是圍繞如何戰勝敵人,至於為什麼打仗,打什麼性質的仗,著墨十分少,基本走的是技術流。而在這件事上,孫臏除了有技術,更多了情懷!他與孫武的最大不同也就在此:戰爭,絕不是不問原因地瞎打,而是要有正義和邪惡之分,以其原話說: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如果發動的是不義戰爭,你就算打得贏,也守不住勝利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