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 戰國兵家那些事(2 / 3)

千萬別以為,孫臏這隻是空談情懷,談情懷就是為了打勝仗,因為有情懷,所以打仗的注意事項也就多,典型如選將,在選將這條上,孫武就已經考慮得很全麵,製定了嚴格的選拔標準,即“智信仁勇嚴”,孫臏則來個錦上添花,這五條都是技術層麵,還得加上情懷——忠!一個不忠的將領,另外五條越強大,必然越危險!

而且除了講情懷,孫臏也很講技術,在繼承孫武思想的同時,也敢大膽否定,連孫武最著名的一大思想:其下攻城,他竟然都霸氣修正,誰說攻城就一定“下策”?有七種情況下,必須果斷攻城!為什麼敢這麼推翻?關鍵還是時代不同了,比起科技水平嚴重落後的春秋晚期,孫臏生活的戰國年代,軍事科技也突飛猛進,尤其是攻城科技、投石機、弩箭的水平,早已遠遠甩開春秋時期。於是孫臏的觀念,也就與時俱進。而有情懷有技術的孫臏,其兵法的另一大重要思想,就是如何看待戰爭的價值。以他的話說,戰爭的意義,在於“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即維護王權的尊嚴和天下的統一。這是中國古代史上,第一次係統闡述戰爭價值的軍事家。

如果對照後來戰爭發展曆史看的話,我們就不難發現,孫臏之前,戰爭雖然不少,但是對於戰爭的認識,還從未這樣係統過。也正是從孫臏之後,戰爭的價值、操作、軍事的建設,開始形成一套係統的模式。越是重大的戰爭,對於戰爭意義的闡述,也就更加的成熟。從這個意義上說,孫臏的軍事理念,幾乎得到了完整的傳承,並未隨著孫臏兵法的一度失蹤而斷代,重新出土的孫臏兵法,更見證了他真正的價值!

這群人竟也懂打仗

戰國百家爭鳴、學派縱橫,但作為後人看來,經常感到犯愁的一件事:哪怕是個很熟悉的曆史人物,他到底該屬於哪派,也都不好劃分。因為百家爭鳴的另一大特點,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樣一個人,可能既屬於儒家學派,但同時又學習過法家的思想,甚至與墨家也有淵源,簡單粗暴地把一個人劃為某個派係,基本就是鬧笑話!

從這一點來說,中國人傳統的一大特點,就是包容性。哪怕學問思想不同,但絕不盲目排斥,相反會在激烈的論辯裏,一邊針尖對麥芒地論辯,一邊低下頭來認真學習,取對方之長補自家之短。這樣的精神,從戰國時期起,在徹底閉關鎖國前,曾經是我們兩千年不朽的傳承。正如明朝中後期,葡萄牙學者們對中國人的評語:他們(中國人)善於勇敢發現並承認自己的不足,然後毫不猶豫地學習!

而在戰國時期,這種毫不猶豫地學習,也是在激烈辯論外表下,各路學派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放在兵家身上,一些其他學派的名家,不但積極學習兵家的思想,而且其本人也成為兵家中的強大人物,比如一個最反對打仗的派別:黃老學派!

黃老學派,誕生於戰國中期,傳承老子道家思想,倡導清靜無為。看這思想就知道,這學派有多反對戰爭,再看主要觀點,那更是恨戰爭恨得不得了,以其原話說:兵者,不祥之器也!白話意思就是說:打仗,就是禍害!既然都當禍害了,那對戰爭,黃老學派是不是就是粗暴排斥?恰恰相反!痛恨戰爭的黃老學派,恰恰是兵家之中,十分強大的一類,很多黃老學派的代表人物,都是傑出的兵家,甚至他們對戰爭的專業研究水平,一些軍界人士都要汗顏!

具體有多專業?說一件事就知道,別看黃老學派反對戰爭,可說起打仗來,他們的時間表規劃,卻是相當到位的。比如在黃老學派眼裏,一個國家要想軍事征服另一個國家,就必須要學會製訂時間表,哪怕要打大仗,也要按照時間表認真來。什麼時間表呢?“一年從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德,四年而發號令”,也就是說不但要有軍事準備,還要有文化、思想的全麵入侵,最後從軍事和精神上全麵征服對手。這個說法有沒有用?其實現代戰爭也照樣有用,不信看美國打伊拉克就知道,確實很管用!

黃老學派的這種征伐理論,其實也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相反越發細化,等到漢朝獨尊儒術的年代,更是經過儒家的修正,成為儒家“德政”裏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後來中原王朝經營邊疆的謀略裏,正是這脫胎黃老學派的治理思想,在漢唐宋明幾個朝代裏,都曾起過大作用,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真是有它的貢獻。

同樣強的,還有黃老學派的軍事謀略,不誇張地說,反對戰爭的黃老學派,卻為戰爭貢獻了最為低成本的發動方式,更提供了最科學的戰爭控製理念。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一個國家怎樣用最小的代價,贏得一場戰爭最大的利益,包括情報戰的發動、對敵人方麵的賄賂,還有對敵人核心力量的打擊。黃老學派的《十大經》,更係統地提出了先弱而後發的理論。忍,就是為了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