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 戰國兵家那些事(3 / 3)

這個思想,在戰國不出名,到了漢朝,起了大作用。西漢為什麼在開國麵臨匈奴威脅的情況下,果斷選擇了和親政策?正是因為當時的漢代,黃老思想占統治地位,因此選擇暫時的忍耐,也就順理成章。那為什麼到了漢武帝時代,漢朝可以果斷采取反擊策略?因為即使在隱忍的60年裏,漢朝也不是單單在忍,更沒有在富庶生活中磨滅應有的誌氣與血性。因為即使受黃老思想影響,也絕不是忘戰,相反一直在進行戰爭的規劃準備,後來漢朝橫掃草原的強大騎兵,正是在黃老學說時代苦心建設出來的。

兵家成就了商鞅

戰國年代,轟轟烈烈的一大熱潮,就是變法。這熱潮裏比較悲情的一個群體,就是變法家。他們用熱血和生命,造就了這個天翻地覆的時代,然後又同樣以熱血和生命的代價,換來了這個時代的蓬勃向前!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商鞅。

關於商鞅,這位親手造就了秦國華麗轉身——從蠻荒邊鄙國家到超級帝國——強大變法家,他的故事很多人已經耳熟能詳了。喜歡戰國的朋友,都知道他很強,強在精準的判斷力,高效率的行動力,言必信、行必果的做事風格。但另一個能力,熟悉的卻不多:強大的軍事能力!

正如前麵所說,戰國時代的頭等大事,就是打仗,哪怕一個改革家,想要在變法鬥爭中站穩腳跟,順利推行自己的變法思想,也必須要有強大的軍事能力來撐場。打得贏,一切都好說,一旦打不贏,後果就很嚴重。放在商鞅身上,正是如此。雖說對於他的軍事能力,史家著墨得不多,但對於他的改革大業來說,這事卻很重要。

而從身份說,商鞅,也同樣是兵家之中十分強大的一位!

商鞅有多強?說一個事實就知道,《漢書》裏的《兵書略》章節,收錄商鞅的軍事文章,就多達27篇,儼然戰國兵家裏的大家,不單漢朝人推崇,就連戰國同時代人也推崇,以荀子的讚歎說,商鞅就是“世俗中擅用兵者”,也就是現實中活生生的軍事強人。

這評價過分不?這是有實打實的戰績做證的。當年商鞅變法期間,除了對內折騰改革,商鞅也沒少對外折騰戰事,多次親自帶兵出戰,而且還填補了秦國曆史的空白。在對魏國的西河戰爭中層層推進,多次打敗魏軍,連魏國公子也被他活捉。當然這件事,按照很多史料的說法,是他笑裏藏刀耍詐,靠過去的交情把人騙了當俘虜,還是詭計製勝。但仔細看看商鞅的軍事思想,就會發現這位一輩子辦實在事的強人,打仗也十分實在,最講究的就是戰爭的具體技戰術,貢獻最大的就是軍事方麵的革新,攻和守的戰法,都創了好些新思路。尤其著名的一句話:使民怯於邑鬥而勇於寇戰。一個治安狀況奇差,民間鬥毆不斷的國家,必然是一個外戰特別 ,被人隨意欺負的國家。這句著名的斷言,在後來的曆史裏,不斷得到印證。而秦國軍隊強大的一個重要經驗,也是由此而來:秦國法律明文規定,民間禁止私鬥。正是這嚴格法律的規範,造就了秦國人強悍的民風,從此橫掃六國。

在進攻戰裏,商鞅一直強調的另一個重大原則,就是正確認識敵我之間的力量,千萬不能為情緒左右盲目發兵。發動一場戰爭,需要仔細評估自己的實力,更要認真了解戰爭的態勢,而且在商鞅看來,一場戰爭發生,國家真正的隱患,不是那些擔憂戰爭的人,恰恰相反,是那些盲目喊打的人,這些人不懂軍事卻瞎指揮,最後斷送的,恰恰是可能會贏的戰局。對比後來中國曆史,看看北宋“靖康之恥”、明朝“甲申之變”,如果當政者能多讀讀商鞅的書,這些令國人至今痛徹心扉的悲劇,很有可能會平安避過。

苦心變法的商鞅,最終死在了秦惠文君手裏,但商鞅的變法,並未因為他的死而中斷,其實同樣沒有中斷的,還有商鞅的另一個重大軍事思想:四戰之國貴守戰。當一個國家麵臨四麵受敵的狀況時,首先一定要學會防守,而不是盲目進攻。

這個論斷有多重要?看看後來的秦國就知道,當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隆隆開進的時候,秦國也曾多次麵臨著被六國聯合針對的狀況,即著名的“合縱”政策,可是為什麼每次轟轟烈烈的合縱,最後不是被秦國打花,就是被秦國巧妙拆散,因為秦國除了軍事的強大,更重要的是正確的政策,每次總是分化瓦解,甚至是以守為攻,利用對手的矛盾,不斷拆散其聯盟,在整個戰國中後期的軍事曆史上,秦國麵臨合縱的次數很多,但是真被人圍毆,卻是少之又少。

以這個貢獻說,商鞅一個人改寫了秦國曆史,真是毫不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