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真正開始有了名副其實的“相”,則是在秦惠文王殺掉商鞅後,新得寵的張儀,他在秦惠文王十年(公元328年)官拜秦國相。而在稱呼上,秦國也有了一個尊稱:相邦。如果哪個電視劇上,呂不韋等秦國相,是被這樣稱呼的,必須讚一聲,專業!而能與之相媲美的官職,就是總攬軍事大權的將。將與相,這兩個戰國時期各國國家機器上的最高端官職,好比中央集權國王的左膀右臂。
然而比起“相”來,戰國時期的“將軍”,更是個新名詞,最早有這個創新的,依然還是魏國。在魏文侯首霸諸侯的年代裏,魏國除設置了“相”這個行政官職,還首創了文武分家,專門由軍事人才來主持戰事。樂羊子和吳起,這兩位為魏國出生入死的名將,也可以說是戰國時代最早的一代將軍。
有了這個軍事體製創新後,這種新型模式,也很快被列國效仿,比如齊國的田忌、燕國的樂毅,這些呼嘯一時的名將,都是專職的將軍,這在文武不分家的春秋年代,是很少可以看到的。但相對例外的,還是秦國。
作為戰國長期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軍事魔獸的秦國,其實在將的任命上,卻是相當地保守。別看秦國一直軍力強大,但在其他國家專職的將,放在秦國,卻是個典型的臨時工職務,一般都是有仗打了才隨機委派,打完仗就收回權力。直到秦昭王時代,才有了第一位專職把持兵權的將軍:穰侯魏冉!為什麼偏偏他可以?當時秦昭王剛登基,王位都沒坐穩,魏冉更是他的親舅,不信他信誰?當然等到魏冉倒台,秦國又基本恢複了老樣子了!
那麼如此保守的秦國,為什麼沒有出現軍令不通的情況呢?因為雖然將是臨時的,但另一個軍事職務卻是固定的:國尉。
其實國尉這個職務,也是早在春秋時期就有,晉國的製度最成熟,但當時晉國擔當這個職務的,也主要以文官為主。到了戰國時期,這個職務終於變成了完全的軍事官職,負責全麵的軍事工作,正是因為有這個職務,秦國日常的軍務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遇到重大戰事,才能和臨危受命的將軍無縫對接。所以在戰國各國裏,秦國才最有國家軍隊的樣子,強大在於管理和維護,並非隻靠將領自己的能力、謀略帶兵,而是無論誰帶,都可以保持強大的戰鬥力。正是這種恐怖的戰鬥力、保持能力,才造就了秦國縱橫天下的風光!
當然秦國的國尉,也是經過一個演變過程的。最早的時候,也隻是大良造下的武官,屬於給相打醬油的職務,比如我們熟悉的很多秦國名將,類似白起、甘茂,都曾經有過這樣打醬油的工作經曆,但等到秦國設相且取消大良造職務後,國尉,也就成了軍事的最高長官。這種體製改革的過程,見證了秦國變法的逐步深入!而比起這幾個官職來,另一個官職,應當是熟悉封建王朝的朋友,都格外地熟悉:禦史!
單以“壽命”論,“禦史”這個官職,堪稱中國古代官職裏的老壽星!商朝的時候就有,清末厘定新官製前依然在,結結實實的官場“老炮”,但事實上,別看“禦史”一直在,但是它的身份到了戰國時期才變的!
戰國以後的禦史,如我們熟悉的那樣,主要都是做監察工作,但戰國以前,並不是這個!
那最早的禦史是幹什麼的?其實隻要看看“秦趙澠池會”就知道,秦國、趙國鬥智鬥勇,藺相如大展雄風,但旁邊始終忙活的,卻是禦史們,秦趙兩國國君出了什麼狀況,他們都要認真負責記錄,哪怕被藺相如吆來喝去,也不敢有半點怠慢。沒錯,他們那時候就幹這個,就是領導身邊的記錄員,主要記錄大事,特別是修史時,所有的現場情況,都要由他們記錄!
這也就是說,後來從事司法監察工作的禦史,在戰國時期,還跟這行當離得很遠,但看上去很遠,其實也很近,因為那時候禦史們的一個職責,就是監督規勸國君們,國君們有哪些行為不像話,別人看不見,禦史可看得見。而最早把禦史往監督職能上拉的,還是秦國:秦國的禦史,除了做記錄,還要保管檔案,秦國法律規定,每年廷尉都要找禦史們去核對一年的檔案記錄。從單純的秘書到專業監督,禦史的轉行,其實就是從此開始的。
既然禦史當時隻是秘書,那麼戰國時期,司法工作又是由誰負責?那正是孔聖人曾經從事過的工作:司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