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鏈接(1 / 3)

德國古典哲學具有抽象性和思辨性的特點,同時它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理論來源之一。此外,它提出了包括認識論、本體論、倫理學、美學、法哲學、曆史哲學以及政治哲學等領域的各種重大問題和範疇,標誌著近代西方哲學向現代西方哲學的過渡。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也稱第二次科技革命,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業革命。其中西歐和美國以及1870年後的日本,工業得到飛速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緊跟著18世紀末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並且從英國向西歐和北美蔓延。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大規模應用為代表,以電燈的發明為標誌。

第二國際

第二國際,即“社會主義國際”,是一個工人運動的世界組織。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開了第一次大會,通過《勞工法案》

及《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作為工人鬥爭的武器。組織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解散,其後伯爾尼國際成立並作為實體運作。第二國際所做出影響最大的動作包括宣布每年的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宣布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並創始了八小時工作製運動。當今世界最大的政黨組織“社會黨國際”實際上為其延續,在二戰後的1951年成立,成員均為原第二國際成員。

第一國際

第一國際,即國際工人聯合會,1864年由英、法、德、意四國工人代表在倫敦開會成立,馬克思代表德國工人參加該組織的工作,並逐漸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為組織指導思想。由於會名太長,有時人們取它的第一個單詞“Iional”代指,簡稱為“國際”,曆史上即稱為“第一國際”。1871年,第一國際法國支部參加並領導了巴黎公社運動。但是隨著巴黎公社的失敗,第一國際也日漸衰弱,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

法國1789年的資產階級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又稱法國1789年的資產階級大革命,是1789年在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革命,法國的政治體製在大革命期間發生了史詩性的轉變: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絕對君主製與封建製度在三年內土崩瓦解,過去的封建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和平民的衝擊,傳統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民主思想代替。

法國大革命始於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革命的頭一年,第三等級的革命民眾在6月發表了《網球場宣言》,7月攻占了巴士底獄,8月凡爾賽婦女運動迫使法國王室在10月返回巴黎。之後幾年不斷出現自由集會和保守的君主製度改革。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了斷頭台。不斷出現的外部壓力實際上在法國革命中起到了主導作用,法國革命戰爭從1792年開始,取得了一個世紀以來法國未曾取得的勝利,並使法國間接控製了意大利半島和萊茵河以西的領土。在國內,派係鬥爭及民眾情緒的日益高漲導致了1793年至1794年恐怖統治的產生。羅伯斯庇爾和雅各賓派倒台以後,督政府於1795年掌權,直到1799年拿破侖上台後結束。

德國古典哲學具有抽象性和思辨性的特點,同時它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理論來源之一。此外,它提出了包括認識論、本體論、倫理學、美學、法哲學、曆史哲學以及政治哲學等領域的各種重大問題和範疇,標誌著近代西方哲學向現代西方哲學的過渡。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也稱第二次科技革命,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業革命。其中西歐和美國以及1870年後的日本,工業得到飛速發展。第二次工業革命緊跟著18世紀末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並且從英國向西歐和北美蔓延。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大規模應用為代表,以電燈的發明為標誌。

第二國際

第二國際,即“社會主義國際”,是一個工人運動的世界組織。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開了第一次大會,通過《勞工法案》

及《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作為工人鬥爭的武器。組織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解散,其後伯爾尼國際成立並作為實體運作。第二國際所做出影響最大的動作包括宣布每年的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宣布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並創始了八小時工作製運動。當今世界最大的政黨組織“社會黨國際”實際上為其延續,在二戰後的1951年成立,成員均為原第二國際成員。

第一國際

第一國際,即國際工人聯合會,1864年由英、法、德、意四國工人代表在倫敦開會成立,馬克思代表德國工人參加該組織的工作,並逐漸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作為組織指導思想。由於會名太長,有時人們取它的第一個單詞“Iional”代指,簡稱為“國際”,曆史上即稱為“第一國際”。1871年,第一國際法國支部參加並領導了巴黎公社運動。但是隨著巴黎公社的失敗,第一國際也日漸衰弱,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

法國1789年的資產階級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又稱法國1789年的資產階級大革命,是1789年在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革命,法國的政治體製在大革命期間發生了史詩性的轉變: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絕對君主製與封建製度在三年內土崩瓦解,過去的封建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和平民的衝擊,傳統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民主思想代替。

法國大革命始於1789年5月的三級會議。革命的頭一年,第三等級的革命民眾在6月發表了《網球場宣言》,7月攻占了巴士底獄,8月凡爾賽婦女運動迫使法國王室在10月返回巴黎。之後幾年不斷出現自由集會和保守的君主製度改革。1792年9月22日,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路易十六在次年被推上了斷頭台。不斷出現的外部壓力實際上在法國革命中起到了主導作用,法國革命戰爭從1792年開始,取得了一個世紀以來法國未曾取得的勝利,並使法國間接控製了意大利半島和萊茵河以西的領土。在國內,派係鬥爭及民眾情緒的日益高漲導致了1793年至1794年恐怖統治的產生。羅伯斯庇爾和雅各賓派倒台以後,督政府於1795年掌權,直到1799年拿破侖上台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