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預習,重在養成習慣
大家之所以對預習產生懷疑,從根本上說是對學習活動本性認識的偏差:隻看到眼前,注重當下這一篇課文的習得狀況,關心課堂流程的順暢,立足考試,標的指向分數。僅此而已。而對預習的認識不足和重視缺失,必將導致孩子們學習能力逐漸下降,發展的後勁不足,學習成績也很難提升。
讓兒童課前預習,實質上是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是在長時間裏逐漸養成的、不容易改變的行為。習慣一旦養成,就成為一種比較穩定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有專家指出:決定一個人成敗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麵:一是天分或者說是智商;二是條件;三是好習慣的養成。認識到這三點,就會提高對預習的重視,就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們各式各樣的預習結果。你想,一個班近60個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考分有高有低,預習效果又怎能整齊劃一呢?
我嚐試在實施預習指導中,注重培養兒童的三個習慣:
第一,自發質疑的習慣
預習一篇課文,我要求學生針對文中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提出疑問。剛開始,學生的疑問多是針對字詞,隨著年級的升高,才會開始關注關鍵語句。其實,他們提出的問題恰恰反映他們的理解水平,這也是教師調整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參照,更是教學的切入口。例如我在執教《匆匆》一課時,請了200個不同水平的六年級兒童來預習課文,請他們告訴我:讀不懂的地方在哪裏?不理解的字詞是什麼?最後“頭涔涔”“淚潸潸”“赤裸裸”等詞語以及“八千多個日子……”這些句子就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那一課我獲得全國特等獎,這都得益於兒童的自發質疑。如果質疑成為預習中的習慣,教師也是受益者。
第二,自主學習的習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重在提升兒童語言文字綜合運用的能力,強調對身邊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因此,預習也可以視為對兒童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可以有意識地指導兒童學習怎樣去有效利用資源,讓他們養成拓展學習的能力。例如我在預習中注重培養兒童通過詢問、翻閱、上網等多種渠道查找相關資料的能力,讓語文和生活接軌。在《隻有一個地球》的預習中,大量資料的拓展學習就讓這篇說明性較強的課文顯得更加親民,更受歡迎。如果我們通過預習搭建了課內外的橋梁,聯通了語文學習和生活,對其一生而言都是一種功德。這樣的習慣,值得培養,必須培養。
第三,自覺表達的習慣
讓學生明白預習結果不僅僅是給老師檢查的,更多的是相互交流時使用的。在家的預習結果我要求他們向家長表述,在自習課上的預習收獲則必定在新授課教學之前安排交流彙報的教學環節,讓他們一吐為快。有時候,交流也能促使預習更加充分,直至成為習慣。交流就是使用,使用預習結果置換信息,在此過程中檢驗自我、鼓勵自我、督促自我,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福建名師胡元華老師在這方麵的培養很能給我們啟發。她提倡鼓勵兒童在預習課文時說好三句話:第一句話——哇,太有趣啦!當兒童在預習時,讀到自己感興趣,覺得好玩的地方時,要大膽地拍案喝彩。這個時候,希望家長也能附和、詢問、關注,雙方進入表達與交流的言說狀態,即有利於營造家庭學習氛圍,增加兒童對閱讀的興趣,也有助於習慣養成;第二句話——咦?這就奇怪啦!當讀到讓自己感覺困惑的地方時,可以一邊思考一邊向身邊的人求教,也讓大家發現自己正處在疑惑中。此時希望家長能參與討論、解惑,不要不聞不問,你的關心就是兒童閱讀的最大動力源泉,家庭中的互動就是最好、最自然的鼓勵方式,這一切都有助於習慣養成;第三句話——哦,原來如此!當閱讀讓自己解惑、得到答案的時候,可以舒緩一口氣。此時的表達內容可以是自己的見解、收獲、感受,也可以就是自己在得到答案時的滿足。兒童有這樣的表達願望和行動時,希望家長能夠給予鼓勵和讚賞,這樣他就獲得了繼續探索解惑的勇氣,也更有助於習慣的養成。胡老師提出的動感預習,表達輔助很有效,一方麵鼓勵兒童動起來,另一方麵也讓家長參與進來,很有些親子共進的意味。
當你認識到預習的目的是養成習慣時,你會悅納學生的預習結果,盡管有時粗糙不堪;你會關注預習的過程,盡管有時他們的力氣沒有花在刀刃上;你會和學生共同珍惜每一個交流彙報的機會,盡管開始時他們還言不達意……可是,學生從你這裏帶走的,不再是有限的知識,而是開啟成功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