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記事文教學需重“記”(2 / 3)

師:現在,請大家再次瀏覽全文,體會作者是如何精心安排三個故事的。

(生自由讀全文)

師:想一想,如果讓你寫出自己的立誌故事,你會怎麼安排?說說你的設想。

生1:我也會用幾個小故事來說。

生2:對,不要一下子說,我也要學作者的安排,不要一下子寫出自己的誌向,要吊讀者的胃口。

師:好,如果用幾個小故事說,一定要注意故事之間的關係。說說你的安排。

生3:先說鋪墊的故事,再說重要的故事。

生4:最後再說出立誌故事,這樣別人才看得懂,也會記住你的誌向。

師:是的,故事之間不要各自獨立,要相互關聯。在寫其中一個故事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

生3:可以把積累的詞用上。比如說在闖租界這個故事中,很多四個字的成語。讀起來就讓人感覺到當時的場景。

生4:可以像作者一樣,用對比的方法,別人誌向是什麼,自己誌向是什麼,這樣就把自己的誌向突出了。

師:真好,學了就要用上。

賞析表達的秘妙

“秘妙”就是奧妙,奇妙。表達的秘妙就是表達的奧妙之處,“妙”就是心領神會的不確定,是靈動活潑的無規律,是不拘泥於世俗條框的無限定,具有充分的理解自由。正如《五燈會元》卷一所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為笑。文本如同世尊拈花,妙賞者猶如迦葉微笑。賞析表達秘妙既要意會也要言傳。帶著讀者主觀意識的賞析,追求解讀的多元、個性、美感、開放,可以在兩個方麵努力。其一,觀文入情。“觀文入情”一說原本是劉勰提出的。他所強調的“觀”指的是文本的六個方麵:位體、置辭、通變、奇正、事義、宮商。這都屬於文本外部的形式美,是文本的“外觀”。而探尋表達秘妙的“觀”不能停留在外,還要強調“入文”,要能從內容到形式正確把握文本的秘妙,全身心進到作品的語境中去,將語言符號還原成作家所構建起來的具象,再讓自己置身其中。其二,知人論世。此法重在“出”。讀者是活躍的,解讀時要從文本中跳出來,透過文字去關注作者,包括創作時的人生境遇、藝術經驗、行文風格、時代背景,其他相關作品互文閱讀等。跳出作品看作品,在更宏觀的視野中審視文本,就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這就是王國維提出的“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優秀的文學作品創作過程絕對不是孤立單調的,作者的創作心境總是在一定客觀情境的刺激下萌發,並對當時的環境有所折射、反應、觀照。教學時如能觸及這些隱藏其間的秘妙,必然有助於讀者更加深入、全麵、多角度地欣賞文本,達成妙賞。

如在《跨越百年的美麗》教學中發現有一處獨特的表達,教學中就將其放大,讓兒童細細誦讀品味一個不起眼的地方,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師:請畫出第一自然段中,能表現瑪麗·居裏美麗的語句。

生:我畫的是“瑪麗·居裏穿著一襲黑色長裙, 白淨端莊的臉龐顯出堅定又略帶淡泊的神情,那雙微微內陷的大眼睛,讓你覺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來。”這句話。

師:這句話中說到居裏夫人的美可不單調,大家讀一讀,想一想共有幾個層次的美。

生(相互補充發言後歸結):衣著美,生態美,眼睛很美。

師:這裏說她穿著“一襲黑色長裙”。量詞“一襲”比較少見,它相當於哪個量詞?

生:一身,一件,一條……

師:為什麼作者選用“一襲”呢?用上你們說的這些可替換的量詞好麼?替換之後讀一讀,有什麼感覺?

生(嚐試替換朗讀後):我覺得不好,好像不夠美,好像破壞了她給人的高貴的美感。

師:是啊。知道麼,數量詞也是有色彩的。“一襲”用做量詞時,帶有高貴、典雅、端莊的意思,最能夠體現居裏夫人的美。看來作者的選詞很講究,也看得出作者對居裏夫人很崇敬。因此,作者才會在居裏夫人發現鐳100周年時,寫下這樣一篇紀念文。請大家再讀讀,再體會吧!

生:齊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