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表達的範式
王榮生教授將教材中的某一類型稱為“定篇”。作為“定篇”的文本是保存相對完整的,沒有經過大的刪改的經典作品。選擇此類文本的目的是使兒童更為徹底、清晰、明確地領會作品本身,並通過文字抵達蘊含其中的文意。整個教學過程,可以看作是對經典、傳統、正派的一種文化傳承。因此,在此類文本教學時,我們更加側重發掘文本的“原始價值”,在學習與模仿上下工夫,要讓兒童親近文本,接觸其豐厚的內涵,通過學習與模仿,將學習結果固定下來。例如在《匆匆》一課的教學中,針對第三自然段記敘部分,我做了如下的教學,讓兒童感受經典,模仿表達:
師:看,這一段中,作者就是把熟悉的事物用陌生的方式表達出來,帶給我們強烈的感受。有人說朱自清的散文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在不經意處著濃墨重彩的描寫,這段就是個例子。自己默讀,找一找,文中列舉的哪一些事,大家每天都做。
生(默讀):洗手,吃飯,睡覺,發呆……
師:這些事我們每天都經曆,你的時間也這樣過去了嗎?請向朱自清學語言,學著說幾處。
生:做作業發呆時,時間過去;玩遊戲時,時間過去;像這節課一樣,投入學習的時候時間也過去了;在我們看書的時候,時間也過去了。
師:讓我們再看看,朱自清筆下的時間可不是這樣過去的。相反,是逃去如飛的,找幾個詞來說說,時間是怎麼飛逝的?
生:跨過,閃過,伶伶俐俐……
師:是啊,用詞多麼準確,多麼形象啊。孩子們,請帶著自己的感受,好好讀讀這段話吧,特別關注那些給你留下感受的詞語。
(生讀第三段)
師:學習朱自清的表達,用上不同的詞語表示你的時間去哪了。
生:課堂上,我的時間在發呆中溜走了。
生:回家的路上,我的時間在小賣部的玩具前閃過。
生:我的時間就在磨磨蹭蹭中伶伶俐俐地飛過。
……
師:這就是經典的表達。在熟悉中發現陌生,在陌生中尋找疑問,在疑問探索中逐漸明白,明白的同時感覺熟悉。經典,就是每一次讀都是一種重溫,都有一種發現。而走進經典的唯一方法就是“讀”,各種方式,不厭其煩地讀。
實踐表達的功能
兒童在閱讀教學中究竟獲益多少,真實的表達與交流就是最準確的檢驗。教學要為真實情境下的交際交流能力服務,要指導兒童獲得言語實踐動態化的知識與技能。課內得法,在課外的交際交流實踐中運用,這就是教學麵向生活,發展兒童,服務社會的意義達成。我們主張兒童通過教師實施的閱讀教學,學習現實生活中麵對各種人、事、物的應對需要,要說合乎情境的話,寫出表達情意的文,聽懂他人言語中的意,還原語境中各種豐富的內涵。而這些目標,就在語言的運用與實踐中錘煉,並逐漸達成。
例如,在教學記事類文本時,我們常通過“誦讀”這種有聲的文本接受方式,達到“得彼之長,識彼之短,體察神韻”的閱讀效果。這就是一種有效的言語表達實踐。早年跟隨於永正先生備課。先生對誦讀推崇有加。先生備課,方法無他,就是反複誦讀。先生的徐州口音比較重,但奇怪的是拿起課本來一讀,仿佛就是個普通話播音員。聽先生讀《梅蘭芳學藝》,好像就坐在戲台邊;讀《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眼前仿佛見魯迅和周燁笑談《水滸》;讀《荷花》,一下子就能看見滿池挨挨擠擠的荷葉,突然有看到冒出來的荷花;讀《愛如茉莉》,則陶醉於文本優雅恬靜的意境之中。王尚文先生在《走進語文教學之門》中寫道:這裏著重介紹學習語文三種最“原始”,也是最基本、最重要、最常見、最有效的方法:細讀、朗讀、背誦。可見,出聲誦讀由來已久,效果顯著。文章都講究音韻神采,古人在創作時特別注重文字排列的和諧之美,認為好文章應該要做到擲地有聲。文學大師老舍、郭若沫等在創作審閱時,均以誦讀為主要手段。葉聖陶甚至笑談判斷一篇作文好壞的標準:請兒童拿著文章到另一房間高聲誦讀,如果聽著像話則是好文章,反之則需要修改。可見,誦讀就是妙賞的主要方法之一。當然,此外還有即興練筆,口語交際,隨堂讀寫結合,課外拓展閱讀,課後隨文寫作等多種實踐形式,目的都是讓兒童的表達能力在表達實踐中提升。表達能力提升了,在記事文的寫作實踐中也能“化為踐履,左右逢源”(葉聖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