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選題立意與研究綜述(2 / 3)

190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上海指南》,這是介紹當時上海各種情況的小冊子,記載包括租界設立、經曆戰事、區域特點、人口情況、外國人數、公益團體、工商貿易、交通金融、園林環境等等知識和數據,具有很好的史料價值。

1906年,蘇格蘭人戴義思的回憶錄《上海模範租界居住三十年生活憶舊》在倫敦出版(Dyce Charles: My Personal Reminisces of Thirty Year’s Residen the Model Settlement Shanghai,1870—1900.London,Chapman&Hall,1906)。戴義思1870年來到上海,長期在上海工作和生活。書中記述了他1870—1900年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情況,其中包括西人老板與中國買辦及其他職員的情況,西人與華人之間的關係,西方人用洋涇浜英語與華人進行交流的生活細節等等,再現了上海開埠後三界分立,中外雜陳的城市麵貌。

1924年,王揖唐所著《上海租界問題》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書中分析了上海租界從華洋分居演變為華洋雜處的過程以及租界與割讓地的區別等問題。

1928年,西方人在上海開辦的出版機構出版了美國人卜舫濟的《上海簡史》(F.L.Hawks Pott:A Short History of Shanghai,Being an At of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ional Settlement,Kelly&Walsh,Limited,1928),記述了上海租界創設以後經曆的一係列重大政治事件,如:小刀會占領上海、1854年土地章程、太平天國時期的上海、辛亥起義等。穿插介紹了上海的市政、教育、工業等情況。作者獨到地總結了近代上海曆史的五大轉折點:租界由華洋分居變為華洋雜居;甲午戰爭以後由商業城市變為工業城市;義和團運動以後對黃浦江的疏浚,使上海能夠成為世界最大的港口;公共租界的中立政策,提高了其政治上的重要性,使它有時成了政治難民的避難所,有時成為這個國家秘密政治會議的場所;在學生的鼓動下,租界華人對當局的抗議暴動,對參政權的要求,導致了民族主義的興起等。卜舫濟長期擔任聖約翰大學校長,在上海生活了幾十年,見證了近代上海滄桑巨變曆程,著作記述尊重事實、簡明扼要,成為一本外國人了解上海的入門書,影響相當廣泛。中國學者岑德彰在1931年將此書編譯為中文,是我們了解當時上海社會秩序演變的有用資料。

1932年,夏晉麟所著的《上海租界問題》由中國太平洋國際學會出版,曆述上海租界起源、土地章程演變、會審公堂與臨時法院、推廣租界與界外道路、治理租界與工部局等問題。

1933年,徐公肅、丘瑾璋合著的《上海公共租界製度》出版,作者依據公共租界有關檔案、文書和多種中西文資料,係統地討論了公共租界製度的由來和嬗變過程,分析了影響這一製度變化的多方麵因素。

1936年,阮篤成所著《租界製度與上海公共租界》由法雲書屋出版,書中認為,從國際法的原則出發,租界製度是一種畸形製度,全世界隻有中國有,租界的存在,有損於中國的權利。這些研究提高了上海華人對上海社會環境的理性認識,為華人認清形勢、發展自己、凝聚力量做了一定的思想準備。

1941年,紐約出版巴內特的《經濟上的上海:政治人質》(Robert W.Bar:Eic Shanghai:Hostage to Politics,1937—1941.New York,Institute for Pacific Relations,1941),研究的是日本占領上海華界的開頭四年,即通常所說孤島時期上海的命運,特別研究了對上海的經濟影響和上海的經濟秩序。

20世紀30年代,柳亞子為館長的上海通誌館啟動了上海城市史專題研究,於1934年、1935年分別出版了4期《上海市通誌館期刊》,涉及近代上海沿革、公共租界、法租界、政治、經濟、文化、新聞、社會事業等方方麵麵,開啟了我國近代城市史研究的先河,為研究近代上海各方麵的曆史留下了珍貴資料。

對近代上海這座外國人享有特權的開放城市,外國人對其關注和研究可謂是情有獨鍾。早在19世紀末西人就開始以西方近代社會科學的方法來認識、解釋上海,例如進行實證研究。1881年,曾任法租界總董的米樂就發表過研究上海的論文《上海之法租界》;1882年,華洋通聞報館出版History of the Shanghai Recreation Fund(《上海娛樂事業基金史》);1889年,北華捷報館出版了麥克倫編寫的Story of Shanghai(《上海史話》)等。

新中國成立以前,外國人研究近代上海的論著還有:研究上海市民生活的《上海工人家庭生活水平研究》(Yang,Simao&Tao,L.K:A Study of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W Families in Shanghai.Peking,Institute of Social Rearches,1931)、《上海兩難民營研究》(g,Swen Lan:An Inteudy of the Fu Shin and the Tsung,Sung Refugee Camps in Shanghai,Uy of Shanghai,1936)。研究上海市政的《上海外國居留地行政概論》(滿鐵庶務調查課,大連出版,1926)、《上海法租界》(La cession Francai de ghai.Paris,Recueil Sirev,1934)。研究近代上海經濟的《上海之通貨》(《上海之通貨》,內山書店出版,1928)、《上海港》(織岡芳太郎:《上海港》,三井物產上海支店,1929)等等,以外國人的觀點對近代上海的經濟、政治、社會進行了研究和描繪。

西方學者的著作對晚清上海曆史作了多方麵研究,他們對近代與傳統、中國與西方的關係予以了特別關注,對晚清上海地方社團組織發起的自治運動的研究尤其深入。例如,伊懋可的著作分析了近代上海地方自治運動興起的原因與過程,以及自治政府的結構和運作機製,對李平書、蘇本炎、鬱懷智等自治領導人的身份、職業進行了研究,還分析了地方自治政府的組成特點及其與租界的影響關係。作者認為,總工程局是近代中國第一個正式的民主政治機構,上海地方士紳非常投入地從事城市的事務,在地方當局默許的前提下,進行自治努力,在削弱帝國專製統治方麵取得了一些進展。這些都成為研究近代上海社會史可資借鑒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