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新式商業企業的產生,顯然與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後進一步拓展對外貿易市場有密切的關係。它與舊式商業有著本質的區別,屬於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範疇。其區別在於舊式商業僅僅活動於簡單商品的流通領域,充當買賣雙方的中介人,通過賤買貴賣或依靠商業投機來賺取利潤,而以進出口貿易為主要經營活動的新式商業,則作為產業資本的獨立部分,在流通領域內獨立行使其商業資本的職能,實現和分割產業資本所榨取的剩餘價值。其經濟活動,無論是代洋行收購土產投入世界市場,還是為洋行推銷洋貨,分沾資本剝削餘瀝,從世界資本主義的大範圍看,同樣屬於產業資本循環過程中的流通環節的一部分,隻不過因為當時中國的國內市場被納入世界資本主義的統治範圍,迫使中國的商業資本在本國產業資本振興之前不得不從屬於對華經濟滲透的外國產業資本,使之在外國產業資本的基礎上運動,承擔商業資本的職能。這種資本職能的集中體現,就是在企業的經營中盡力增加資本的周轉次數,縮短資本的流通時間,使經營的商品適應市場需要,擴大市場的營銷範圍,以實現從流通中取得更大的價值。為此,它需要對外開放,需要自由競爭,需要衝破各種條條塊塊的市場分割和陳規舊矩的束縛,謀求加快資金周轉、增值利潤的革新活動和實際成效,以及建立能夠適應社會活動需要、對整個商業環境進行維係、聯絡、協調、組織、指導和推動實現資本主義近代化的新的社會團體。
20世紀初前後,有實力的新興外貿行業建立了同業團體以適應新的市場競爭環境。如,洋布公所、五金木器洋貨公所、洋貨九業公所、震巽板業公所、報關業公所、東莊同業公所、蛋業公所、桐油苧麻公所、木商會館、茶業會館、絲業會館、綢業公所、銅錫公所、書業公所、紗業公所、裘業公所、錢業會館、振華堂洋布公所等等,會員至少包括經營進出口貿易的企業716家。同業團體的建立是在“世界潮流趨新革故”的新形勢下,“一遵新法,俾洽時宜”,並“重訂規則”,宗旨在於“聯絡同業,維持公益,研究商學,以巽同業之發達”。
三、城市規模迅速擴大與社團的聯合
開埠後的第三年,1845年英國率先在上海縣城外的洋涇浜以北取得了近代上海的第一塊外國“租界”,不久後,1848年美國獲得了虹口一帶的美僑“居留地”,1849年洋涇浜與上海縣城之間的一片空地為法國“僑商所用”。英、美、法租界原本都是沿江的沼澤地或人居稀少、相對的荒涼的城外空地,劃為租界後,外國商人“按照自己的麵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很快大大超過了舊的上海縣城。
首先是英法殖民者雇用大批中國勞動力將蘆葦叢生的外灘開拓營建為上海的一條嶄新的特殊地帶。他們在租界築建寬闊的道路,設立洋行,整治環境,建立公用設施,還開辟遊樂園地等。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大批華人湧入租界,洋人感到房地產及商業利益後,允許“華洋雜居”,租界利益明顯升值。隨後,三租界以越界築路和脅迫的手段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張。
19世紀60年代初,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開始越界築路,圈入相鄰的大片土地進行開發。90年代,公共租界強行擴張兩次得到近三萬畝土地。1898年和1914年法租界兩次擴張獲取一萬三千多畝土地。這時租界麵積共達到近五萬畝了。西方殖民主義者為了從房地產投機事業中獲取巨額利潤,在擴張的土地上征用大量中國勞動力,建造房屋,開辟街巷,擴大建設規模,設立商業鋪麵等。租界的大擴張使上海城市的規模加速向外延伸。
租界的大擴張,刺激了華界的發展。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閘北地區得以開發興起,縣城和南市也逐步改造擴大。1912年,上海縣城的城垣最終被拆除,隨著這一曆經350多年封建統治象征物的倒塌,上海的租界、南市和閘北在地理上連成一體,融合成近代中國的第一大都市。
城區規模的擴大充滿了複雜的矛盾,給工商業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維持帶來複雜的挑戰,引起各界工商業社團的聯合趨勢。到20世紀20年代,建立了許多全行業或跨行業、跨地區的聯合會。如出口各業公會、銀樓新同行公會、銀行公會、運輸同業公會、綢綾染業公會、五金工會、華商雜糧油豆餅公會、華商織襪廠同業公會、旅滬浙江漁商公會、鐵業公會、全皖旅滬米商公會、卷煙同業公會、江浙絲綢同業公會、潮州糖雜貨聯合會、粵僑商業聯合會等。華商紗廠聯合會、中國電業聯合會、中國棉業聯合會等更是實力較強、社會影響廣泛的聯合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