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由於大量流民的湧入,造成了人口的直線上升,也出現了社會問題,其一便是大量的人口死亡,特別是冬天一到,大批的流民凍死街頭巷尾,每天都有一批,而無人收屍。還有一些貧困家庭因太窮沒有錢置棺下葬,不得不向慈善組織求救。上海部分慈善組織專門從事施材、收埋等慈善活動,如上海永義善會在十天內收到申請施材十具。這是永義善會在施舍條件很嚴的情況下的施舍數字。各個慈善組織的施材範圍和條件不盡相同,但每年數額都比較大,1927年,撈屍441戶,施材大3516具,小11656具,掩埋36479具。
三、設置救助棄嬰孤老的場所
把需要救助者收容在救助組織內安養,對於無法自力謀生的市民予以生活上的照顧,通過育幼、安老、教養、療養等有關院所予以收容,使其物質及精神生活得到救濟,是慈善活動中的重要手段。每個慈善社團依據自己實力的大小及場所的寬餘程度來決定收容人數,施舍數量。
育嬰場所是專門收養棄嬰的慈善組織。到1931年,上海慈善社團先後成立育嬰組織七所,分別是上海育嬰堂、江平育嬰堂、惠生育嬰堂、仁濟育嬰堂、閘北育嬰堂、新普育堂和第一勞動托兒所。
孤兒院是收養十六歲以下的兒童慈善機構,如徐家彙的土山灣孤兒院在1855年就成立了,采取教與養相結合的辦法教養孤兒。
遊民救濟機構是近代上海慈善社團專門設立的救濟社會上遊民的組織。遊民在近代上海一個特殊的群體。吳澤霖把遊民的定義為:“凡年齡在十四歲至五十歲之間而無正當職業,或有不良行為之墮落階級,謂之遊民。”主要是指無固定工作,在社會上遊蕩的人,也是社會的不安定因子。他們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間接對於社會的進步,直接對於社會的安定,都有極大的影響。他們都在壯年時代,不如嬰兒或老殘者易於管束。遊民救濟機構對遊民進行輕便的手工業培訓,既可束縛其身心,也得一部分的收益,實是一舉兩得的辦法。救濟遊民的組織都帶有“習勤”或“習藝”的稱號。對遊民的管理,根據其身體狀況和受教育程度,著重於“民生在勤”的勞動訓練,使遊民入院後勤勞工作,一方麵可以養成一技之能,一方麵由可以鍛煉其身心,用工廠製度進行管理,獲得很大的成效。救濟遊民組織最重要的方針是工作勞動化,舉動紀律化,生活平民化,言行道德化。管理嚴格,每日工作約十餘小時。
其他慈善活動的組織還有:老殘救濟機構,主要收留60以上的流浪老人;婦女救濟組織,救助被拐賣或無家可歸的婦女,或解救娼妓助其從良等。
四、中國福利基金會的主要活動
中國福利基金會是近代上海著名的慈善團體,在上海開展了很多慈善活動。它的前身是宋慶齡1938年6月在香港創辦的保衛中國大同盟,1945年11月改名為中國福利基金會,遷到上海。宋慶齡在上海開展貧苦兒童的救濟工作,先後建立三個兒童福利站,向貧苦兒童發大米,進行健康檢查,辦識字班等多種形式的工作。同時,還設立文化福利基金,救濟貧病作家和藝術家。
此外,近代上海的宗教團體也開展了大量的慈善活動,譬如,開設各種近代慈善醫院、婦孺醫院、盲童及聾啞學校、麻風救濟會、濟良所、近代文化啟蒙和普及設施、安老院、難民收容所、傷兵醫院、衛生療養院、設立福幼院、孤兒教養所、建公墓、救濟災難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