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的社會建設事業,無疑對一個城市的社會質量和城市市民的社會意識具有良好的正麵影響。
二、服務社會危難
在諸如自然災害、戰爭兵燹、難民如潮的社會危難時期,近代上海社團的救濟公益活動同樣對維係近代上海的社會秩序起到了巨大作用,發揮了參與社會管理的顯著功能。
抗戰時期,上海的同鄉會是最積極的、貢獻最大的民間救助團體,他們或利用會員捐助的房屋財物開辦難民收容所,或租用輪船把難民送回故鄉。如廣東同鄉團體曾收容了5萬多廣東籍難民,占當時在滬廣東人總數的一半。在戰爭開始的半年裏,寧波同鄉會就收容了2.5萬名難民,他們還租用了4條輪船,專門運送寧波難民回鄉,先後共送走了20萬難民,甚至一些非寧波籍的難民也得到了他們的援助。正是由於同鄉會和其他民間社團作出了大量的貢獻,大大減輕了政府對民間的人道主義援助。
廣肇公所的慈善救濟功能在“一·二八”和“八一三”戰後的同鄉難民工作中,體現非常突出。“一·二八”爆發後,到廣肇公所要求留院醫治者很多,該醫院因受戰事影響,經費支絀,不少患病者無法留院醫治,公所特撥款資助,為救治病民之用。修葺在戰爭中被摧毀的醫院收治同鄉中麻風病患者。設立鰥寡老人院,安置此類同鄉。另撥款給廣東同鄉會所辦粵民醫院擴充醫務。資助集義善會虹口時疫醫院,以加強戰區防疫工作。“八一三”爆發後,廣肇公所、粵商聯合會及廣東同鄉會三個粵民團體組成廣東旅滬同鄉救濟難民委員會,投入救助難民工作。為籌措難民救濟工作經費,廣肇公所發揮與港粵及各埠團體的傳統關係,還向海外華僑籲請救援,籌集到不少錢款和衣被食物,用捐到的款物設置收容所。“八一三”後,該難民委員會采用包租輪船、分批遣送的辦法,先後遣送16批同胞,約萬餘人。
近代上海的宗教社團在社會慈善事業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世紀下半葉,上海的慈善活動首先是由天主教、基督教的教會和傳教士們開展起來的。這些教會來到上海以後,很快就開始著手於醫院、孤兒院和學校的開辦。“早在上海開埠的第二年,即1884年,新教教會就開始免費為華人看病。後於1846年設立了仁濟醫院。此外,同仁醫院於1868年開設於虹口,西門婦孺醫院於1885年設立於南市。天主教會方麵也不甘落後,徐家彙天主教堂於1869年附設了徐家彙聖母院育嬰堂,收益棄嬰。”
在這些慈善活動的示範,以及在公共道德的驅使下,從20世紀開始,上海華人辦的慈善事業,也廣泛開展起來。比如,在1905年的時候,上海的紳士們就創建了勤生院以收容和教化貧民。1912年夏,在南市南門外的施粥所舊址建成了貧民習藝所,以救濟並教導貧民在上海的工業社會中謀生。
社團的社會建設事業,無疑對一個城市的社會質量和城市市民的社會意識具有良好的正麵影響。
二、服務社會危難
在諸如自然災害、戰爭兵燹、難民如潮的社會危難時期,近代上海社團的救濟公益活動同樣對維係近代上海的社會秩序起到了巨大作用,發揮了參與社會管理的顯著功能。
抗戰時期,上海的同鄉會是最積極的、貢獻最大的民間救助團體,他們或利用會員捐助的房屋財物開辦難民收容所,或租用輪船把難民送回故鄉。如廣東同鄉團體曾收容了5萬多廣東籍難民,占當時在滬廣東人總數的一半。在戰爭開始的半年裏,寧波同鄉會就收容了2.5萬名難民,他們還租用了4條輪船,專門運送寧波難民回鄉,先後共送走了20萬難民,甚至一些非寧波籍的難民也得到了他們的援助。正是由於同鄉會和其他民間社團作出了大量的貢獻,大大減輕了政府對民間的人道主義援助。
廣肇公所的慈善救濟功能在“一·二八”和“八一三”戰後的同鄉難民工作中,體現非常突出。“一·二八”爆發後,到廣肇公所要求留院醫治者很多,該醫院因受戰事影響,經費支絀,不少患病者無法留院醫治,公所特撥款資助,為救治病民之用。修葺在戰爭中被摧毀的醫院收治同鄉中麻風病患者。設立鰥寡老人院,安置此類同鄉。另撥款給廣東同鄉會所辦粵民醫院擴充醫務。資助集義善會虹口時疫醫院,以加強戰區防疫工作。“八一三”爆發後,廣肇公所、粵商聯合會及廣東同鄉會三個粵民團體組成廣東旅滬同鄉救濟難民委員會,投入救助難民工作。為籌措難民救濟工作經費,廣肇公所發揮與港粵及各埠團體的傳統關係,還向海外華僑籲請救援,籌集到不少錢款和衣被食物,用捐到的款物設置收容所。“八一三”後,該難民委員會采用包租輪船、分批遣送的辦法,先後遣送16批同胞,約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