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遇上英國指揮哈丁,可視為“典型”傳統德國樂團與“非典型”新生代指揮的組合,兩者的交會,造就出非典型的樂章。巴伐利亞現任音樂總監揚鬆斯享有大師聲譽,69歲的他因身體狀況無法負荷長途的巡回演出,樂團轉而找上36歲的新生代明星哈丁出任客席指揮。樂團的演出,因指揮的調換,自然產生不同的化學效應,對照2007年首度訪台由揚鬆斯帶領的巴伐利亞,樂團“老”聲音仍在,但腔調上多了“新”味。
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1949年成立, 雖然年紀尚不及柏林愛樂、萊比錫布商大廈、德累斯頓樂團或慕尼黑愛樂,卻同享頂尖之位,巴伐利亞後起卻能與前輩並駕齊驅,在於“重振德國古典音樂的榮耀”是建團首要使命。
因具有曆史使命,創團於20世紀的巴伐利亞,並沒有選擇擁抱現代,相較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卡拉揚麾下努力創造“新聲”的柏林愛樂,巴伐利亞卻用人工孵化活化石。過去一甲子,樂團掛著“廣播”旗幟,常被不知者誤以為二級樂團,卻無法抹滅其固守使命的功跡。
音樂會開場,貝多芬的《艾格蒙》序曲即為印證。浪潮滾滾的樂聲效果,出自厚實弦樂、飽滿管樂的完美搭配,樂團堅實的低音更進一步,讓細膩的小提琴聲猶如細絲飄浮其上,而那一口氣可吹出萬種風情的雙簧管,一人抵萬軍。
當一個樂團麵對眼前的總譜,能夠信手拈來卻令人熱血沸騰,不費吹灰之力仍可達成目標時,也意味著它的高韌度。擔綱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的獨奏家,為德國中生代好手、46歲的特茲拉夫(Christian Tetzlaff)。在全球舞台小提琴家數量劇增的今日,光靠高超技術或是大賽的光環,並不足以為演奏者構築一席之地,特茲拉夫在音樂表現中自製不少梗,辨識度很高。他拉琴如練功,可疾如風、輕如羽;他視譜如參考,拍子時不落在點上,製造出即興效果。遇上這位提琴玩家,樂團雖稱不上處之泰然,卻也能因“人”製宜,努力成就他的“非典型”。
舒伯特第9號交響曲《偉大》是這場音樂會的壓軸曲目,也是哈丁樹立自我形象的重要作品,很明顯,他也想證明年輕一代的新觀點,如同拉茲拉夫建立屬於他的勃拉姆斯。古典音樂發展至今四百年,過去百年因為錄音工業的發達,使“經典名演”可完整流傳後世。當經典聳立在前,新一代音樂家必得走上重釋之路,才有機會為個人取得發聲管道。
舒伯特《偉大》之所以偉大,在於當時被定位為藝術歌曲、室內樂作曲家的舒伯特,以崇敬貝多芬之情,在生命終期,創造出這首結構宏大的交響曲,如同舒曼所說,“他創作最優美的曲式,卻充滿嶄新的錯綜手法……分析各別樂章將無所獲,因為它的主題貫穿了全曲”。如此作品到了哈丁的手中,凸顯的是其中的歌唱性和流動感,而為了流動,他嚐試加速的處理,使得樂曲如行雲流水,細節自然無時強化,減弱了樂曲宏大的框架。他的“加速”與前輩指揮的名演相較,對比明顯,以第三樂章來說,馬祖爾與萊比錫布商大廈的錄音為14分25秒,哈丁的隻有9分39秒。
21歲就登上柏林愛樂指揮台的哈丁,心中必定有許多“偉大”模範,但他堅定選擇走上不一樣的道路,此舉讓遵從傳統精神的巴伐利亞在音樂中繞道,讓古典的中堅樂迷有點吃驚,不過透過如此“非典型”的演出,哈丁已果敢地留下了屬於自己的當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