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後,諫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未曾任刺史、縣令,或在任有敗累者,委宰臣不得進擬。[3]
經過一係列的政策引導,郎中員外郎出為刺史的例子,遠遠高於反向流動。據統計,兩《唐書》中刺史入為員外郎的共有十一人,入為郎中的三十四人,但員外郎出為刺史的卻高達五十人,郎中出為刺史的也有四十五人之多[4]。
然而話說回來,這些措施或許正好從反麵印證了以杜牧為代表的士子情緒:無論如何,大家就是不願意“深入基層”。朝廷無奈,方才出台這些獎勵措施。京官俸祿薄,根由也在於此:唐初實行“實內虛外”的政策,外官俸祿減京官一等。後因大家都不願外任,元載為相時,便調整官員的工資結構,外官厚而京官薄。很多京官入不敷出,寧可向外官借貸也不願意離京(本來唐人的身份意識非常強烈,良賤分野清濁分流,官方禁止官員放貸,因此舉與身份不符。但規定越多越細,正好可以反證高利貸問題的泛濫與嚴重)。
考慮到這些因素,杜牧不快也就在所難免。
已是四品官的杜牧,在沿途驛站的夥食供給也相應升入第三等。除了原有的物品數量增加,主要是多了一升半酒、三分羊肉和兩顆瓜。別的不說,酒是他詩思須臾不可離的催化劑。
杜牧前往黃州要接替竇弘餘[5]的職位。竇弘餘之父竇常曾在杜佑麾下任淮南節度判官。竇常竇群等兄弟五人全部進士及第為郎官,其父竇叔向也頗有詩名。一老五小同時活躍於官場文壇,時稱“竇氏聯珠”,傳為美談。也就是說,竇弘餘也是名門之後。
抵達黃州之後,杜牧按照慣例寫了《黃州刺史謝上表》,表示已經就任。在這份表章中,他這樣描述黃州的自然狀況和客觀條件:“在大江之側,雲夢澤南。古有夷風,今盡華俗,戶不滿二萬,稅錢才三萬貫。”根據《元和郡縣圖誌》記載,黃州開元時有一萬三千零七十三戶,元和時為五千零五十四戶。會昌年間能增加到將近兩萬,足見戰亂的破壞之大,以及戰後此地生活的安定,因而移民大量回歸。杜牧鄭重向皇帝表態:
臣於此際,為吏長人,敢不遵行國風,彰揚至化。大小之獄,必以情恕;孤獨鰥寡,必躬問撫。
這並非場麵話,抑或自誇。杜牧在黃州確有治績。此地夾於江淮之間,翻過重疊的山嶺,便是如今的河南信陽,淮西鎮的轄區(黃州也曾隸屬淮西)。從李忠臣、李希烈到吳少誠、吳少陽、吳元濟,淮西跋扈抗命數十年。黃州鄰近用兵之地,刺史多是武夫。軍需急繁,難免橫征暴斂;胥吏奸猾,豈不過手沾油。政策弊政叢生,百姓苦不堪言。收稅都是會上癮的。加稅順手,減稅就像割肉,阻礙頗多。因而盡管淮西早已平定,但這些弊政並未完全革除。杜牧就任之後,詳細查訪,一一糾正。
自今後,諫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未曾任刺史、縣令,或在任有敗累者,委宰臣不得進擬。[3]
經過一係列的政策引導,郎中員外郎出為刺史的例子,遠遠高於反向流動。據統計,兩《唐書》中刺史入為員外郎的共有十一人,入為郎中的三十四人,但員外郎出為刺史的卻高達五十人,郎中出為刺史的也有四十五人之多[4]。
然而話說回來,這些措施或許正好從反麵印證了以杜牧為代表的士子情緒:無論如何,大家就是不願意“深入基層”。朝廷無奈,方才出台這些獎勵措施。京官俸祿薄,根由也在於此:唐初實行“實內虛外”的政策,外官俸祿減京官一等。後因大家都不願外任,元載為相時,便調整官員的工資結構,外官厚而京官薄。很多京官入不敷出,寧可向外官借貸也不願意離京(本來唐人的身份意識非常強烈,良賤分野清濁分流,官方禁止官員放貸,因此舉與身份不符。但規定越多越細,正好可以反證高利貸問題的泛濫與嚴重)。
考慮到這些因素,杜牧不快也就在所難免。
已是四品官的杜牧,在沿途驛站的夥食供給也相應升入第三等。除了原有的物品數量增加,主要是多了一升半酒、三分羊肉和兩顆瓜。別的不說,酒是他詩思須臾不可離的催化劑。
杜牧前往黃州要接替竇弘餘[5]的職位。竇弘餘之父竇常曾在杜佑麾下任淮南節度判官。竇常竇群等兄弟五人全部進士及第為郎官,其父竇叔向也頗有詩名。一老五小同時活躍於官場文壇,時稱“竇氏聯珠”,傳為美談。也就是說,竇弘餘也是名門之後。
抵達黃州之後,杜牧按照慣例寫了《黃州刺史謝上表》,表示已經就任。在這份表章中,他這樣描述黃州的自然狀況和客觀條件:“在大江之側,雲夢澤南。古有夷風,今盡華俗,戶不滿二萬,稅錢才三萬貫。”根據《元和郡縣圖誌》記載,黃州開元時有一萬三千零七十三戶,元和時為五千零五十四戶。會昌年間能增加到將近兩萬,足見戰亂的破壞之大,以及戰後此地生活的安定,因而移民大量回歸。杜牧鄭重向皇帝表態:
臣於此際,為吏長人,敢不遵行國風,彰揚至化。大小之獄,必以情恕;孤獨鰥寡,必躬問撫。
這並非場麵話,抑或自誇。杜牧在黃州確有治績。此地夾於江淮之間,翻過重疊的山嶺,便是如今的河南信陽,淮西鎮的轄區(黃州也曾隸屬淮西)。從李忠臣、李希烈到吳少誠、吳少陽、吳元濟,淮西跋扈抗命數十年。黃州鄰近用兵之地,刺史多是武夫。軍需急繁,難免橫征暴斂;胥吏奸猾,豈不過手沾油。政策弊政叢生,百姓苦不堪言。收稅都是會上癮的。加稅順手,減稅就像割肉,阻礙頗多。因而盡管淮西早已平定,但這些弊政並未完全革除。杜牧就任之後,詳細查訪,一一糾正。
根據“兩稅法”新規,百姓隻需夏秋兩季繳稅,租、庸、雜徭全部取消。但黃州陋規,每逢伏臘節序,祭祀慶祝用的酒肉雜物,州衙的胥吏也公然攤派。這些數字層層加碼,到鄉裏已成十倍,百姓的實際負擔幾乎達到公租之半。杜牧調查得知,將之全部革除。黃州境內鄉正村長超編五百多人,多是豪強充任。既已手握權柄,必定會魚肉百姓。杜牧嚴加甄別,仔細淘汰。過去胥吏收租,時常巧立名目額外加征,一兩絲加二銖,一鬥粟加一升,所謂損耗,杜牧也嚴令禁止。他經常告誡州縣胥吏要買賣公平,百姓前來訴訟時,要給他們說話的機會,讓他們能盡量陳述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