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的是工科,主要是考慮生計。因高中時期母校的文科極其薄弱,考生的最高學府便是本地的信陽師範學院,而我是決意要遠走高飛的。但二十二年前走出大學校門後,心裏依舊放不下文,時至今日安身立命的倚靠也並非數字,還是文字。卻說某日我到濟南公幹,順便買了兩本書,一本是吳在慶先生的《杜牧全傳》,另外一本是《辛棄疾全傳》。係同一出版社的係列作品。讀過之後我印象深刻,因為極不喜歡。雖然名曰“全傳”,但完全是小說筆法。無論文筆好壞,史實正誤,都不對我的胃口。我尤其不能忍受文中的人物對話。
我總是想:你是怎麼知道的?
這麼想時,我幾乎滿懷委屈。重新為杜牧作傳的念頭,也許就在那時,在我尚未意識到的時刻,已經悄悄埋下種子。十幾年後姍姍而來,猶未為遲。
其實《杜牧全傳》的虛構寫法是出版社的體例要求,並非渾水摸魚。《史記》也有不少想象虛構的成分。隻不過那並非我的誌望和興趣所在。盡管我如今的專業便是虛構,那樣更加省事。我希望嚴格按照史實作傳,力爭無一字無出處。惜乎杜牧雖為晚唐三傑,但存世資料極其有限。兩《唐書》本傳、《唐才子傳》以及各種筆記中的資料,用於寫小說或足以洋洋灑灑,但要建構一本信史傳記,卻是舉步維艱。因而這樣的寫作難度遠甚於小說筆法。你無法天馬行空,隻能大海撈針般地尋找,頭暈腦漲地核對。
除了真實,我對本書的定位之二是細節。絕不簡單地就事論事、就人論人。那樣寫出來的人物,缺乏背景與細節的觀照,難有層次感。千年的時空阻隔已經濾掉多數信息,筆尖稍一打滑,必然還要導致更多信息的流失。類似複印和翻拍。我希望寫出時代背景、時人的精神風貌、當時生活的種種講究。吳帶當風。隻要可能,我甚至希望查出他們衣褶的樣式。在我看來,這絕非無足輕重的細枝末節,而是曆史的質感。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讀者一定還會注意到,我花了大量的筆墨來考證唐代的官製。在一本文學家的傳記中作此努力,似乎跑題,但其實沒有。從古到今,中國一直是個官本位的國家。讀書人三天沒做官,便會心慌。這實在不怪文人腰板不夠硬。當政府壟斷了絕大多數乃至全部資源的時候,隻能如此。盡管這會導致全民人格以及民族文化品格總體性的退化弱化矮化。“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唐太宗的目標的確已經完美實現。所以如今公務員考錄十萬挑一,所以當時的杜牧老感覺懷才不遇。而客觀地說,官員杜牧或許不算顯赫,但也絕不落魄。因他的任職履曆毫無空缺,從未遭遇多數官員必然要麵對的“二年居官,十年待選”的尷尬,並且最終當了中書舍人。那可是宰相判官。
我學的是工科,主要是考慮生計。因高中時期母校的文科極其薄弱,考生的最高學府便是本地的信陽師範學院,而我是決意要遠走高飛的。但二十二年前走出大學校門後,心裏依舊放不下文,時至今日安身立命的倚靠也並非數字,還是文字。卻說某日我到濟南公幹,順便買了兩本書,一本是吳在慶先生的《杜牧全傳》,另外一本是《辛棄疾全傳》。係同一出版社的係列作品。讀過之後我印象深刻,因為極不喜歡。雖然名曰“全傳”,但完全是小說筆法。無論文筆好壞,史實正誤,都不對我的胃口。我尤其不能忍受文中的人物對話。
我總是想:你是怎麼知道的?
這麼想時,我幾乎滿懷委屈。重新為杜牧作傳的念頭,也許就在那時,在我尚未意識到的時刻,已經悄悄埋下種子。十幾年後姍姍而來,猶未為遲。
其實《杜牧全傳》的虛構寫法是出版社的體例要求,並非渾水摸魚。《史記》也有不少想象虛構的成分。隻不過那並非我的誌望和興趣所在。盡管我如今的專業便是虛構,那樣更加省事。我希望嚴格按照史實作傳,力爭無一字無出處。惜乎杜牧雖為晚唐三傑,但存世資料極其有限。兩《唐書》本傳、《唐才子傳》以及各種筆記中的資料,用於寫小說或足以洋洋灑灑,但要建構一本信史傳記,卻是舉步維艱。因而這樣的寫作難度遠甚於小說筆法。你無法天馬行空,隻能大海撈針般地尋找,頭暈腦漲地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