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占據著重要而獨特的位置,之前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影片的藝術特征及文化價值展開分析上,本書借鑒大眾文化理論以及政治經濟學、社會學、傳播學、電影美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學科知識,運用文本方法和語境方法,從生產—發行—放映—觀看—評價五個環節來考察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同時,把影片生產與傳播活動放置在特定的政治製度、經濟環境與文化政策中進行考察,力圖揭示出這種藝術形式如何與其他社會係統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在此基礎上,嚐試建立一個初步的理論框架並由此展開關於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生產與傳播的社會關係論的討論。

本書共有八章,第一章為緒論,闡明研究緣起、研究框架、國內外研究現狀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至第七章是本書的主體部分,前三章圍繞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生產展開,分別論述計劃經濟時期、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體製下以及中國加入WTO之後(新世紀以來),電影觀念的革新、生產體製的變化對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生產格局和美學形態產生的影響。通過研究發現,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生產與國家扶持密不可分,它也在宣傳國家意識形態方麵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意識形態性必須通過經濟杠杆和電影敘事得以實現,其本身就體現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電影美學的規律。

第五章、第六章是有關“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傳播”的內容,包括譯製、市場、觀眾、影評、跨文化傳播等。國家以電影展、電影工程等多種手段扶持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傳播,使之成為商業電影體製下的“文化特例”,然而仍然不能忽略經濟與市場機製對於電影傳播方式的決定性作用。在這一部分,受眾接受與詮釋電影產品的方式是考察的重點,因為受眾在電影意義的建構中發揮著能動作用。對於市場能力脆弱的少數民族題材影片,影評扮演著重要的推介、引導觀賞的作用;在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批評的“場域”中,官方話語、學術話語以及民間話語盡管站在不同立場,但它們背後都潛藏著國家話語的表述。針對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跨文化傳播中產生的文化折扣現象,本書從電影文化建構和傳播方式等方麵提出了提升影片海外傳播力的對策,例如提高敘事能力,根植於全球化語境中來探討文化衝突、價值重塑、身份認同等問題。

第七章論述新世紀以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中出現的與現代性相關聯的敘事,體現為在創作中逐漸擺脫傳統與現代、我族與他族的對立思維,將獨特的民族文化置於現代社會轉型的語境中來思考,開始關注環境與人類生存這一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命題,同時展現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融合、適應和調整,在與其他族群的平等對話中完成少數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構。

第八章結論部分在對前麵七章進行理論概括的基礎上,提出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發展的現實路徑。理論框架的意義在於,從電影的生產、傳播環境出發考察電影的藝術性,將它視作電影工業和商業發展中的一個主體,克服忽略商品性和藝術性來談意識形態性的問題。本書發現,在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研究中,經濟政治學和文化藝術發展這兩種考察路徑之間基本上是可以協調的。就此而言,本書的研究思路對於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研究具有開拓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