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史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饒曙光等人所著的《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史》(2011),全書詳盡介紹了各個時期幾乎每部影片的敘事主題、創作曆程、主創人員、發行機構、關涉的民族等背景資料,是迄今為止有關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最全麵且最具有史料價值的著作。
(2)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藝術價值研究。此類研究數量較多,本書不可能一一提及,隻能選取一些學術觀點獨到、研究視角新穎的文章。李奕明總結“十七年”少數民族電影的敘事結構是“用階級分析的二分法形成敘事類型上最基本的二元對立結構”。孫立峰以文化地理學視角,分析了少數民族的地域分類、南北文化特征與電影藝術表現上的密切聯係。趙衛防借用電影敘事學中“縫合”與“間離”兩個術語,指出這類影片“既展示了少數民族原生態本色,又帶有全民族化色彩”。還有些學者談到了少數民族電影對國家形象建構的積極意義。如陳旭光指出,少數民族電影呈現出中國文化的多樣性,成為建構國家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
針對新時期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李春認為,它們體現出從“政治功能訴求”向“文化功能訴求”和“經濟功能訴求”的轉變。麵對當前的市場困境時,聶偉批評道:“景物奇觀化,情節模式化,語言陌生化,人物平麵化,逐漸成為新世紀原生態少數民族電影展現出的共性弊病”。張衛也指出,由於民族題材電影“往往采用非類型敘事,多展現紀錄風格,或選擇藝術電影的探索方式,因此很難進入全國主流電影市場”。
此類研究還呈現出“三個集中”的特點:一是對“十七年”影片的研究非常集中,因為這是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作的高峰期,共有50部作品問世,觀眾耳熟能詳的影片也大多出自這一時期;二是就族別而言,針對藏族電影、蒙古族電影研究較為集中;三是就地域而言,對雲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研究較為集中,雲南是我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為該地區的一個主要特點。
(3)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文化人類學價值研究。代表性的學者有劉大先,他先是在文章中提出:“少數民族電影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生態的一分子,體現出人類學的一個基礎觀念:整體觀。它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建構了文化意義上的多樣性存在,對主流文化和他者文化產生了實際的影響”。後又將新世紀以來的民族電影文本歸結為“代際衝突”“文明碰撞”和“外來文化的擠壓”三種表現形式。通過梳理這類研究,筆者發現,多數文章的研究思路與觀點未能擺脫電影主題研究的影響,或僅僅將電影主題作為佐證人類學某些觀點的材料。
(4)文化研究。學者們主要運用文化研究的各種理論展開對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分析,他們最常使用的是“後殖民理論”。20世紀80年代末,弗雷德裏克·詹姆遜、愛德華·薩義德、加亞特裏·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理論家的相關表述被翻譯和介紹的過程中,後殖民主義理論的基本內容和思想背景也開始為中國思想界、學術界所知曉,並很快被運用到中國電影批評的具體實踐中。由此,“民族寓言”“權力話語”“他性話語”“主體性”等概念,被有意無意地“鑲嵌”進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批評的概念體係中。這類文章普遍關注少數民族主體性在電影中的缺失,認為此類影片其實反映出以漢族的思想文化為主導,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則被擠壓到了邊緣地帶,少數民族扮演著一種“他者”角色,成為被看、被窺視的群體。關於這方麵的研究更多地來自於一些海外的華裔學者,如張英進、魯曉鵬、康浩等。總的來說,後殖民主義理論的確拓寬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研究視野,但研究者過於依賴西方話語,忽視了中國的曆史和現狀,否認了“國家認同”的意義高於“族群認同”,誇大了族群之間的緊張關係或者說是對抗關係,顯然有失偏頗。
(5)文化產業研究。最後一類研究是從產業論的角度論述了少數民族電影的發展,目前數量最少、研究零散且較為膚淺。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現,關於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現有的研究數量及角度紛繁,但針對它的生產與傳播,還是一個“盲點”,這也為本書從一個新的角度展開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