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三種生產模式(1 / 3)

在第二屆電影展上,同樣展映了30部最新拍攝的少數民族題材影片,但此時的主題已置換為“新文化電影”。作為新概念,它顯得寬泛而缺乏針對性。對此,學者劉賓的闡釋較為具體,他認為“新文化電影”是對近20年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作特點的總結:首先,電影的主題更加豐富且具有強烈的時代性特征,鏡頭下移,越來越多地描寫現實生活及普通人物;其次,往往選擇具有人類共通性價值的主題,以此消弭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可能造成的審美障礙;第三,逐步擺脫了概念化、公式化、政治化地宣傳民團結的傳統模式,真實還原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後,在電影美學上,形成了獨具地理特點和人文色彩的藝術表現風格。

顯而易見,這些特點充分體現出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題材電影的現代性訴求。誠然,作為民族文化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要體現少數民族地域的文化風貌,承載著少數民族的文化符號和文化景觀,或隱或顯地具有一種民族認同的身份感,即所謂的民族性;但在全球化的條件下,“我們需要的是一種開放的本土文化、一種世界主義的胸懷、一種鼓勵多元對話的戰略”。同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重點不在於自我表達的愉悅和發現差異的新奇,而應發現自身的盲點,直麵文化偏見,重新界定自我,呈現出文化的融合、適應、調整以及對變革中的中國社會現實的時代呼應的特點,體現出一種文化身份的傳承和新變。正如文化學者張旭東所言:“少數民族若要作為價值主體和文化主體存在下去,就必須像現代西方那樣進入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法,在文化和政治的邏輯中,將現代性變成自我認識和自我表述的語言,站在全球化視野下的講述自己的故事,塑造一個生活世界和價值世界的自我形象,表達一種集體的意誌和富有感染力的理想”。當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如果隻表現民族性,而缺乏對中華民族在追求現代性過程中人類共通價值的表達,即對現代性的書寫,勢必將自己帶入“民族誌電影”或是“少數民族曆史文化紀錄片”的狹小境地,這便很難被本族之外的其他民族的觀眾所接受。

從第三屆民族電影展之後,組委會不再推出新概念,而是把目光投向促進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繁榮發展的具體工作中來,包括劇本的創作,電影項目的投融資,影片的發行、展映等。在2014年第四屆電影展上,《成吉思汗寶藏》《鐵木真大帝傳說》等3個項目獲得簽約;在第五屆電影展上,又有《樓蘭》《狼女》《古格王朝》《十萬大軍》等5個項目成功簽約,總簽約額達54.8億元。由此可見,為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推介及尋求市場合作搭建一個有效的平台已成為民族電影展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第二屆電影展上,同樣展映了30部最新拍攝的少數民族題材影片,但此時的主題已置換為“新文化電影”。作為新概念,它顯得寬泛而缺乏針對性。對此,學者劉賓的闡釋較為具體,他認為“新文化電影”是對近20年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作特點的總結:首先,電影的主題更加豐富且具有強烈的時代性特征,鏡頭下移,越來越多地描寫現實生活及普通人物;其次,往往選擇具有人類共通性價值的主題,以此消弭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可能造成的審美障礙;第三,逐步擺脫了概念化、公式化、政治化地宣傳民團結的傳統模式,真實還原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後,在電影美學上,形成了獨具地理特點和人文色彩的藝術表現風格。

顯而易見,這些特點充分體現出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題材電影的現代性訴求。誠然,作為民族文化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要體現少數民族地域的文化風貌,承載著少數民族的文化符號和文化景觀,或隱或顯地具有一種民族認同的身份感,即所謂的民族性;但在全球化的條件下,“我們需要的是一種開放的本土文化、一種世界主義的胸懷、一種鼓勵多元對話的戰略”。同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重點不在於自我表達的愉悅和發現差異的新奇,而應發現自身的盲點,直麵文化偏見,重新界定自我,呈現出文化的融合、適應、調整以及對變革中的中國社會現實的時代呼應的特點,體現出一種文化身份的傳承和新變。正如文化學者張旭東所言:“少數民族若要作為價值主體和文化主體存在下去,就必須像現代西方那樣進入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法,在文化和政治的邏輯中,將現代性變成自我認識和自我表述的語言,站在全球化視野下的講述自己的故事,塑造一個生活世界和價值世界的自我形象,表達一種集體的意誌和富有感染力的理想”。當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如果隻表現民族性,而缺乏對中華民族在追求現代性過程中人類共通價值的表達,即對現代性的書寫,勢必將自己帶入“民族誌電影”或是“少數民族曆史文化紀錄片”的狹小境地,這便很難被本族之外的其他民族的觀眾所接受。

從第三屆民族電影展之後,組委會不再推出新概念,而是把目光投向促進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繁榮發展的具體工作中來,包括劇本的創作,電影項目的投融資,影片的發行、展映等。在2014年第四屆電影展上,《成吉思汗寶藏》《鐵木真大帝傳說》等3個項目獲得簽約;在第五屆電影展上,又有《樓蘭》《狼女》《古格王朝》《十萬大軍》等5個項目成功簽約,總簽約額達54.8億元。由此可見,為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推介及尋求市場合作搭建一個有效的平台已成為民族電影展的一項重要內容。

我們看到,在民族電影展設置的議程中,先是提出“母語電影”這樣弘揚少數民族主體性的概念,然後轉為“新文化電影”,以此呼應全球化時代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現代性訴求,現在又大踏步地推進此類影片的商業化進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頂層設計上的不斷調試,與中國電影的整體發展格局以及國家文化的建構有著密切的關係。

(三)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工程

2013年10月13日,國家以“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工程”對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進行大規模扶持。該工程的長期規劃包括“三大板塊”,分別為公益版、升級版和國際版,具體來講分為三個層麵的工作:公益版主要為尚沒有反映本民族生活影片的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烏孜別克族、毛南族等21個少數民族拍攝影片;“升級版”關注當下少數民族文學優秀作品的改編,促進此類影片進入國內國際電影市場,增強現代性和類型化,提高整體的創作水平;“國際版”在於推動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走向國際市場,提升中國電影在國際影壇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