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還以婼瑪與阿明的關係發展為主線,細膩地刻畫了她的心理變化過程。像村寨裏其他女孩一樣,婼瑪每天要背著沉重的背簍爬山越嶺到集鎮上去賣烤玉米,自己青春美麗的哈尼族形象時常吸引外國遊客上前合影,但他們拍完照卻不買玉米就揚長而去。從城裏來小鎮開照相館的漢族小夥阿明看出了其中的商機,就用摩托車載著婼瑪去梯田拍攝點和遊客合影賺錢,但他們的做法卻引來了村民們的爭先效仿。在婼瑪被阿明帶入旅遊經濟大潮的時候,她似乎看到了夢想實現的途徑:等錢攢夠了就可以進城去坐觀光電梯。然而,女友的突然到來使阿明很現實地選擇了離開小鎮返回城市,他的不辭而別給滿懷希望並已暗生情愫的婼瑪帶來了心靈的創痕。大病一場後婼瑪又回到了之前的生活軌道,但往昔那種“靜如止水”般的心理狀態卻一去難返了。電影的最後,婼瑪收到阿明寄來的攝影雜誌,封麵上的她坐在梯田邊燦爛地笑著,看到圖片中的自己,她也禁不住露出了會心的笑容。影片以散文詩般清新的風格真實地反映了站在傳統與現代交彙點上的哈尼族青年的情感經曆及現實境遇。
相較於《五朵金花》《天山的紅花》這些洋溢著樂觀主義氣息和簡單的發展進步觀的早期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婼瑪的十七歲》別有一番嚴峻現實主義的沉重與無奈。從題材上來說,它也是一部成長電影,不過與《秙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1991)、《十七歲的單車》(王小帥,2001)、《青少年哪吒》(蔡明亮,1993)這樣帶有殘酷青春色彩的影片不同——它們或者太過極端,或者過於另類,婼瑪卻是平常而又普通的。夢想的破滅並沒有擊垮她,她依然會微笑著麵對生活,憧憬著美好,這不是對命運的屈服,而是一種達觀和守望。
影片拍完後,參加了各類國際電影節,依靠海外發行賺了30多萬美金。在國內,榮獲華表獎被獎勵了100萬,因為拍攝的是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局又補貼了60萬。這樣,《婼瑪的十七歲》其實還賺了錢,它的成功也使此種生產模式得以延續。
2005年,中影集團和雲南當地政府又邀請章家瑞拍攝反映彝族生活的《花腰新娘》,與章家瑞的第一部電影相比,這部影片情節比較簡單,整體風格帶有20世紀五六十年代鄉村輕喜劇題材電影的樸實特色。性格鮮明的人物、風光秀美的雲南山區、奇觀色彩的民俗事象、單線敘事的跌宕起伏,以及明星的加盟,使影片處處顯示出商業訴求。或者說,這是商業電影將民俗推向消費的一種嚐試。然而,服飾、風俗、舞蹈、舞龍、山歌等民俗元素在影片中的過多穿插,同時又有言情劇常用的手法煽情,使得影片的整體風格顯得不夠統一。
以中越邊境河口瑤族人的生活為背景創作的影片《紅河》(2009),是章家瑞“雲南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當影片拍到中途時,由於雲南投資方(當地政府)拿不出後續資金,章家瑞隻好找了美國的投資方,所以客觀而言,這部影片又是一部中美合拍片。作為中等投資規模的常規電影,它顯然想在藝術性和商業性上取得最大可能的平衡,為此在拍攝中注入了一些商業元素:一是聘請一定數量的明星加盟(張靜初、張家輝、李修賢),但參與主要角色的明星不超過三個,這種搭配方式,既照顧到市場需要,又相應降低了拍攝成本。二是增強了影片的敘事性:影片以越南孤兒阿桃的命運為主線,描寫了阿桃和阿夏之間既像男女之情,又似父女之愛的複雜情感。童年的阿桃目睹父親被地雷炸死,大腦受到刺激變成了一個智障女孩,但她的身上卻保留著很多人早已失去的真實情感。阿桃的出現喚起了阿夏良知和真情的複蘇,在這之前,他早已因為生活的不如意而過上了渾渾噩噩、隨波逐流的生活;阿桃的善良也觸動了有錢有勢、驕橫跋扈的黑幫老大沙巴的內心世界,使他體味到了久違的溫暖。他們人性中最本真的東西開始漸漸回歸。三是比起前兩部電影,《紅河》放棄了大量堆砌表象的民俗事象,主題也超越了少數民族文化憂思錄的雷同表達,開始關注人性,注重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加之片中許多具有生活質感的橋段,給觀眾帶來了一種真實感。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出現了三次“咬指”的細節,這是瑤族表達情感的獨特方式和文化習俗,導演將其作為貫穿全劇的“戲”核,顯然是想把少數民族文化拚貼在電影裏,但如果就此將它歸為瑤族題材,卻難免有些牽強。
《紅河》最終取得了1011.29萬元的票房成績,這對於一部投資不大的文藝片而言著實不易。盡管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宣傳當地的旅遊和文化資源,但劇本創作絕非一個急就章或命題之作,而是經過了7年的打磨,這為拍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總體而言,章家瑞的“雲南三部曲”生產模式基本相同,但主題和藝術風格卻在發生著變化:從審視現代化背景下少數民族的生存狀態,到關注人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從帶有濃鬱的少數民族文化氣質,到逐漸的商業化和“去地域性”,反映出導演在大眾趣味、個人表達和藝術價值上尋求平衡點的努力。
(二)“韓萬峰現象”
韓萬峰是近年來活躍於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作領域的一位漢族導演,從2006年至今,他共拍攝了7部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分別為《青檳榔之味》(2006)、《爾瑪的婚禮》(2007)、《我們的嗓嘎》(2009)、《鍬裏奏鳴曲》(2010)、《雲上的人家》(2011)、《梯瑪之子》(2011)、《馬奈的新娘》(2013)。這些影片的生產模式基本為:導演主動找到地方政府,說服他們從文化保護和旅遊開發角度出發,給予自己的電影項目一定的資金支持。然後,在不幹涉藝術創作的前提下,雙方達成共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