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使用塗磁錄音技術,之後又采取了“國際樂效加民族語台詞”的特殊工藝。一般來說,國家進口的影片都有兩個聲帶,第一個聲帶是合成後的聲帶,帶有語音對白;另外一個聲帶沒有對白聲,但有音效和動效,隻需根據劇本翻譯台詞之後,找譯製部門配音合成即可。中國的少數民族語電影就按照這個國際通用工藝來進行少數民族語譯配。2008年之後,數字化譯製工藝又逐步取代了膠片塗磁轉錄,少數民族語電影數字發行片譯製生產的流程為:少數民族語對白譯製→聲音混錄→製作數字發行版→發行→放映。總之,技術的不斷變革使少數民族語譯製片的工作更加高效。
與此同時,國家還建立起少數民族語電影譯製機構和體係,培養優秀的少數民族語配音員譯配國家需要的少數民族語電影。20世紀50年代初,內蒙古、新疆、雲南三個省區的電影製片廠成立後,專門設立了少數民族語譯製中心。1962年,根據國家政策調整,這三家電影廠停止了故事片的生產,改名為電影譯製片廠,專門生產譯製片。1965年,西藏自治區電影譯製科成立,負責藏語拉薩方言的譯製。我國的少數民族中,除了回族、滿族、水族使用漢語,其他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有些民族內部不同支係還使用著不同的語言。據最新統計,全國55個少數民族,共使用120多種語言,這些語言分別屬於五個語係:漢藏語係、阿爾泰語係、南島語係、南亞語係和印歐語係。很顯然,僅有的這幾個譯製機構遠遠不能適應少數民族語言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於是,一些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也開展了民族語譯製片的工作,像吉林延邊、四川甘孜等。20世紀80年代以後,又有一批譯製機構成立,分別為北京電影洗印廠民族語製作部,電影數字節目中心,青海、甘肅、廣西、貴州、四川涼山、雲南怒江、貴州黔東南民族語電影譯製中心,四川藏語康巴方言公益電影譯製基地等。
民族語譯製是一項帶有公益性質和公共文化服務任務的工作,具體來說,它有三方麵的意義:一是打破了語言壁壘,使各種類型影片能夠走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社區、學校、廠礦企業,有效地保障了當地群眾“既能看得到電影,又能看得懂電影”。這其中,包括了大量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從20世紀50年代的《內蒙人民的勝利》《草原上的人們》《金銀灘》《草原晨曲》,到20世紀90年代的《騎士風雲》《東歸英雄傳》《紅河穀》,再到新世紀的《最後的獵鹿者》《大河》《烏魯木齊的天空》《西藏天空》《狼圖騰》,不一而足。
二是對傳承、發展和保留民族語言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特別是一些瀕臨消失危險的少數民族語言。2014年5月5日,呼倫貝爾市民族語影視譯製中心譯製完成了我國首部達斡爾語影片《哈不庫的羔羊》,此舉對達斡爾民族語言文化的傳承和保留意義非凡。另外,雲南的景頗語德宏方言和哈尼語版納方言、廣西的壯語都安方言和毛南語環江方言、內蒙古的蒙古語呼倫貝爾方言和蒙古語赤峰方言等,基本上每年都有一兩部的譯製量。
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使用塗磁錄音技術,之後又采取了“國際樂效加民族語台詞”的特殊工藝。一般來說,國家進口的影片都有兩個聲帶,第一個聲帶是合成後的聲帶,帶有語音對白;另外一個聲帶沒有對白聲,但有音效和動效,隻需根據劇本翻譯台詞之後,找譯製部門配音合成即可。中國的少數民族語電影就按照這個國際通用工藝來進行少數民族語譯配。2008年之後,數字化譯製工藝又逐步取代了膠片塗磁轉錄,少數民族語電影數字發行片譯製生產的流程為:少數民族語對白譯製→聲音混錄→製作數字發行版→發行→放映。總之,技術的不斷變革使少數民族語譯製片的工作更加高效。
與此同時,國家還建立起少數民族語電影譯製機構和體係,培養優秀的少數民族語配音員譯配國家需要的少數民族語電影。20世紀50年代初,內蒙古、新疆、雲南三個省區的電影製片廠成立後,專門設立了少數民族語譯製中心。1962年,根據國家政策調整,這三家電影廠停止了故事片的生產,改名為電影譯製片廠,專門生產譯製片。1965年,西藏自治區電影譯製科成立,負責藏語拉薩方言的譯製。我國的少數民族中,除了回族、滿族、水族使用漢語,其他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有些民族內部不同支係還使用著不同的語言。據最新統計,全國55個少數民族,共使用120多種語言,這些語言分別屬於五個語係:漢藏語係、阿爾泰語係、南島語係、南亞語係和印歐語係。很顯然,僅有的這幾個譯製機構遠遠不能適應少數民族語言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於是,一些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區也開展了民族語譯製片的工作,像吉林延邊、四川甘孜等。20世紀80年代以後,又有一批譯製機構成立,分別為北京電影洗印廠民族語製作部,電影數字節目中心,青海、甘肅、廣西、貴州、四川涼山、雲南怒江、貴州黔東南民族語電影譯製中心,四川藏語康巴方言公益電影譯製基地等。
民族語譯製是一項帶有公益性質和公共文化服務任務的工作,具體來說,它有三方麵的意義:一是打破了語言壁壘,使各種類型影片能夠走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社區、學校、廠礦企業,有效地保障了當地群眾“既能看得到電影,又能看得懂電影”。這其中,包括了大量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從20世紀50年代的《內蒙人民的勝利》《草原上的人們》《金銀灘》《草原晨曲》,到20世紀90年代的《騎士風雲》《東歸英雄傳》《紅河穀》,再到新世紀的《最後的獵鹿者》《大河》《烏魯木齊的天空》《西藏天空》《狼圖騰》,不一而足。
二是對傳承、發展和保留民族語言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特別是一些瀕臨消失危險的少數民族語言。2014年5月5日,呼倫貝爾市民族語影視譯製中心譯製完成了我國首部達斡爾語影片《哈不庫的羔羊》,此舉對達斡爾民族語言文化的傳承和保留意義非凡。另外,雲南的景頗語德宏方言和哈尼語版納方言、廣西的壯語都安方言和毛南語環江方言、內蒙古的蒙古語呼倫貝爾方言和蒙古語赤峰方言等,基本上每年都有一兩部的譯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