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譯製、放映及市場(3 / 3)

如果影片無法進入院線,創作者也會直接拿到拍攝地進行公益放映,使之能夠與觀眾見麵並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萬瑪才旦2005年拍攝完《靜靜的嘛呢石》後,自費雇了放映車,第一時間帶到自己的家鄉——拍攝地去放。韓萬峰拍攝的首部黎族題材影片《青檳榔之味》,拿到海南省的黎族村莊去放映了500~600場。章家瑞的《婼瑪的十七歲》《花腰新娘》在參加完影展後也最先到雲南紅河州去放映。顯然,區域受眾構成了影片最主要的觀影群體。

另外我們也看到,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創作者們其市場意識有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章家瑞的第一部影片《婼瑪的十七歲》是一部個人風格較為凸顯的作品,這部投資隻有200萬元的小成本影片,故事簡單,拍攝目的和手段單一,除了展示雲南紅河哈尼梯田的唯美風光外,導演將自己的青春記憶投射到了主人公身上;但到了《花腰新娘》和《紅河》之後,他開始嚐試把風格化與類型化結合到一起,各種商業元素被注入電影中,實現了從個人電影到民族電影再到大眾電影的轉換。無獨有偶,哈斯朝魯從最早的《珠拉的故事》,到之後的《長調》和《唐卡》,再到如今的《鐵木真大帝傳說》,也充分體現出這點。拍攝了“西藏愛情三部曲”的戴瑋也表達了這樣一種創作心態的變化:“我的第一部電影,還隻是想我要拍什麼;第二部電影,我已經在考慮給什麼人看——不僅僅拍給藏民族觀眾看,更重要的還要向海內外觀眾推廣;第三部沒有我自己,隻有電影本身,我要讓更多人喜愛。希望《古格王朝》將走出中國電影視野,走向世界”。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創作者已經意識到:表達自己的藝術理念固然重要,但如若觀眾不接受,縱使你的電影拍得再好,也不能算作成功。

(二)以差異化的發行手段擴展受眾空間

眾所周知,絕大多數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屬於小眾化的文藝片,往往很難進入商業院線的放映渠道,如何實現與市場的對接成為最大的難題。當下,創作者們主要通過藝術影院、電影節、公益放映渠道、電影頻道、網絡點播等多種方式來擴展受眾空間。

第一種渠道為公益性及半公益性的放映空間。公益性放映空間帶有學術交流和文化交流性質,主要有中國電影資料館、上海博物館、高校、各國駐華使領館文化中心、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等。半公益性質的放映單位並非專營藝術片放映的藝術影院,而是依靠商業片維持運營,但開辟了1~2個影廳專門或定期放映藝術電影,目前有北京百老彙電影中心、上海藝術電影聯盟、後窗放映。當前,在商業的市場選擇下,影院自覺地去放映藝術片是很困難的,同時由於藝術電影受到商業電影的嚴重擠壓,產量很低,藝術影院在終端也麵臨著片源的問題。在各種現實困難麵前,在我國要建立起一條專門的藝術院線不太現實,但還是出現了個別的藝術影院,並主要集中於北京、上海兩地。一些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通過這一渠道與觀眾見麵,比如《碧羅雪山》曾在新影聯院線旗下的百老彙藝術中心上映了三場,上座率很高,晚上還出現了滿場現象。2011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投資4億元,在全區範圍內建立了一條民族電影院線,它是隸屬於內蒙古電影集團的國有院線。院線規定,加盟的電影院必須保證放映民族電影。

第二種渠道是國內外各類電影節。目前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國內經常參加的影展主要有北京民族電影展、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放映、華語青年影像論壇等。參加電影節好處主要有兩點:一是對於已獲得發行合約的影片,能夠贏得國內外專業媒體的關注和口碑,為接下來的放映提前預熱;二是電影節又是一個融資和營銷平台,對於未獲得發行合約的影片,可以在此推銷自己。如果能在大的電影節上獲獎,無形中又提高了影片在國內的版權銷售價格。

第三種渠道是央視的電影頻道。它已成為絕大多數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最終甚至是唯一的放映渠道。筆者做了一個粗略統計,新時期以來能夠在電影頻道官方網站“1905電影網”上觀看到影片數量占到了總產量的55%。

最後,伴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多屏時代已經來臨,電影觀影空間已經出現了重大位移。相較於商業片追求大場麵、快節奏的視覺效果,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情節一般都比較簡單,不以奇觀效應取勝,但追求人文深度,引發觀眾的冷靜思考,因而不需要追求影院觀影所帶來的共鳴體驗及視聽震撼效果,在網絡空間裏也能夠吸引一部分受眾。

但不容樂觀的是,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放映渠道依然十分有限。一些影片僅局限於學術觀摩,受眾極其有限。很多學者痛感民族題材電影雖然創作和生產了很多優秀作品,卻是市場上“不可見的電影”。當然目前這種困境絕非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所獨有,它與中國電影市場的結構性矛盾有著極大的關係。一方麵少數幾部大片幾乎壟斷了國產影片的票房,但另一方麵,多數中小投資規模的影片無法進入主流院線,造成一些原本熱衷於藝術片創作的導演開始轉拍商業片。如何發展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市場與受眾?首先,政府的政策保護和經濟扶持非常必要,可以通過投資或者補貼等手段使這類影片擁有自己專屬的放映空間,以減少在市場上與商業電影的正麵交鋒,並逐漸培育起自己的觀眾群體;其次,藝術創新和文化表達並不意味著能夠脫離市場與觀眾,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也必須提高市場意識。各種經驗表明,通過精準的市場定位、開展多樣化的營銷發行,完全可以實現藝術與商業的雙贏。同樣,不能僅靠院線,還需要發行。隻有建立起一個完善的發行網絡,發展起更多像華夏電影發行公司這樣的經濟實體,才能夠保證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逐漸步入良性的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