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錫林郭勒盟和內蒙古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的影片《額吉》(2010)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國家遭受了嚴重的天災人禍之際,內蒙古大草原淳樸善良的牧民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收養三千名掙紮在饑餓死亡線上的上海孤兒的事跡。這些孤兒在草原父親與母親愛的滋養下,漸漸走出心靈的陰影,在情感上接受並融入草原生活。盡管這部影片對額吉與其養子的感情刻畫較為粗糙,在敘事上也帶有明顯硬傷,卻獲得了學術話語的一致好評。在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評選中,《額吉》獲得了最佳故事片評委會提名獎,體現出了學術話語對影片的肯定與推崇。來自學術“場域”的評價主要是基於影片的社會意義及意識形態價值:雖然蒙漢民族的曆史、文化、民族性格有所差異,但在人道基點上是融彙和一致的,人類之愛正因為跨越了地域、民族與血緣而得到升華。這種民族觀有利於增進各民族之間的情感以及國家的安定統一。
當然,也有學者提出了另類反思,認為在當下的中國電影中,普遍存在著將草原br鄉村跟城市進行二元對立的比照,即在歌頌草原文化的同時,用一種帶有偏見的目光去表現城市文化、漢族文化,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民族主義立場。這在《滾拉拉的槍》《婼瑪的十七歲》等其他影片中也有所表現。盡管《額吉》受到了學術“場域”的高度關注,但觀眾卻反應冷淡,時光網和豆瓣網的相關評論數量寥寥,影評的關鍵詞主要為“冷門、母愛、感人、主旋律”。如“很偶然,看了這部都不知道片名什麼意思的《額吉》,非常冷門,甚至整個影廳就我一個人,有史以來第一次,我獲得了超級VIP的待遇”。“是一部從頭到尾主旋律的很徹底的電影……絕對是一部根紅苗正深受政府愛戴的宣傳片樣式的電影”。網友近乎戲謔的批評反映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主旋律影片的生產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因為在製作上有政府資金的保證,發行上有各類媒體的宣傳,放映有院線的檔期保護,使得這類影片隻講求意義的生產,而不追求商業效益,在電影市場上形成了單條腿走路的局麵。
2010年,由麥麗絲執導的獻禮影片《聖地額濟納》是一部關於土爾扈特部落為了國家大義舍棄本民族小我利益的愛國主題影片,謳歌了蒙古族人民為了祖國航天事業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盡管官方話語和學術話語力證它的思想性及藝術性,網友卻對影片的教化功能表現出了反感態度:“除了那些歌頌,那些發酸的愛國鏡頭,我就是很喜歡草原給人的神秘感”、“太多煽情的旁白”、“披著民族電影外衣的大漢族電影”。由是觀之,在新時期,主旋律影片太多套路化的劇情、過於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難以讓人信服和動容。
由錫林郭勒盟和內蒙古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的影片《額吉》(2010)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國家遭受了嚴重的天災人禍之際,內蒙古大草原淳樸善良的牧民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收養三千名掙紮在饑餓死亡線上的上海孤兒的事跡。這些孤兒在草原父親與母親愛的滋養下,漸漸走出心靈的陰影,在情感上接受並融入草原生活。盡管這部影片對額吉與其養子的感情刻畫較為粗糙,在敘事上也帶有明顯硬傷,卻獲得了學術話語的一致好評。在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評選中,《額吉》獲得了最佳故事片評委會提名獎,體現出了學術話語對影片的肯定與推崇。來自學術“場域”的評價主要是基於影片的社會意義及意識形態價值:雖然蒙漢民族的曆史、文化、民族性格有所差異,但在人道基點上是融彙和一致的,人類之愛正因為跨越了地域、民族與血緣而得到升華。這種民族觀有利於增進各民族之間的情感以及國家的安定統一。
當然,也有學者提出了另類反思,認為在當下的中國電影中,普遍存在著將草原br鄉村跟城市進行二元對立的比照,即在歌頌草原文化的同時,用一種帶有偏見的目光去表現城市文化、漢族文化,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民族主義立場。這在《滾拉拉的槍》《婼瑪的十七歲》等其他影片中也有所表現。盡管《額吉》受到了學術“場域”的高度關注,但觀眾卻反應冷淡,時光網和豆瓣網的相關評論數量寥寥,影評的關鍵詞主要為“冷門、母愛、感人、主旋律”。如“很偶然,看了這部都不知道片名什麼意思的《額吉》,非常冷門,甚至整個影廳就我一個人,有史以來第一次,我獲得了超級VIP的待遇”。“是一部從頭到尾主旋律的很徹底的電影……絕對是一部根紅苗正深受政府愛戴的宣傳片樣式的電影”。網友近乎戲謔的批評反映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主旋律影片的生產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因為在製作上有政府資金的保證,發行上有各類媒體的宣傳,放映有院線的檔期保護,使得這類影片隻講求意義的生產,而不追求商業效益,在電影市場上形成了單條腿走路的局麵。
2010年,由麥麗絲執導的獻禮影片《聖地額濟納》是一部關於土爾扈特部落為了國家大義舍棄本民族小我利益的愛國主題影片,謳歌了蒙古族人民為了祖國航天事業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盡管官方話語和學術話語力證它的思想性及藝術性,網友卻對影片的教化功能表現出了反感態度:“除了那些歌頌,那些發酸的愛國鏡頭,我就是很喜歡草原給人的神秘感”、“太多煽情的旁白”、“披著民族電影外衣的大漢族電影”。由是觀之,在新時期,主旋律影片太多套路化的劇情、過於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難以讓人信服和動容。
還有在一些少數民族題材主旋律影片的批評中,往往隻能看到官方話語及學術話語,且雙方結成話語同盟,而網絡——民間話語卻處於一種“失語”的狀態。曾榮獲1991年政府優秀影片獎的《世界屋脊的太陽》,官方話語和學術話語對它的評價高度一致,認為這是“一部有分量的主旋律影片”,因其“衝破工業題材的模式,超越區域奇彩的點綴,努力探索普通人物內心世界的奧秘”。但在豆瓣網與時光網上關於它的影評為零,除卻放映時間的久遠,還由於普通觀眾對主旋律影片存在一種刻板印象造成對影片的刻意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