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雲有扈牧豎,雲何而逢,擊床先出,其命何從者,似記王亥被殺之事。其雲恒秉季德,焉得夫樸牛者,恒蓋該弟,與該同秉季德,複得該所失服牛也。所雲昏微遵跡,有狄不寧者,謂上甲微能率循其先人之跡,有易與之有殺父之讎,故為之不寧也。
繁鳥萃棘以下,當亦記上甲事,書闞有間,不敢妄為之說,然非如王逸章句所說,解居父及象事,固自顯然。要之,《天問》所說當與《山海經》及《竹書紀年》同出一源,而《天問》就壁畫發問,所記尤詳。恒之一人,並為諸書所未載。
卜辭之王恒,與王亥同以王稱,其時代自當相接,而《天問》之該與恒,適與之相當,前後所陳又皆商家故事,則中間十二韻自係述王亥王恒上甲微三世之事。然則王亥與上甲微之間,又當有王恒一世。以《世本》、《史記》所未載,《山經》、《竹書》所不詳,而今於卜辭得之;《天問》之辭,千古不能通其說者,而今由卜辭通之:此治史學與文學者所當同聲稱快者也。
上甲
《魯語》: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是商人祭上甲微。而卜辭不見上甲。郭璞《大荒東經注》引《竹書》作主甲微,而卜辭亦不見主甲。餘由卜辭有丙巨三人名,其乙丙丁三字皆在或中,而悟卜辭中凡數十見之田(或作),即上甲也。卜辭中凡田狩之田字,其口中橫直二筆皆與其四旁相接;而人名之田,則其中橫直二筆或其直筆必與四旁不接,與田字區別較然。
田中十字即古甲字(卜辭與古金文皆同),甲在口中,與丙司之乙丙丁三字在或中同意。亦有口中橫直二筆與四旁接,而與田狩字無別者,則上加一作目以別之。上加一者,古六書中指事之法,一在田上,與二字(古文上字)之一在一上同意,去上甲之義尤近。細觀卜辭中記田或者數十條,亦惟上甲微始足當之。
卜辭中雲自田(或作臣)至於多後衣者五(《書契前編》卷二第二十五葉三見,又卷三第二十七葉,《後編》卷上第二十葉各一見),其斷片雲自田至於多後者三(《前編》卷二第二十五葉兩見,又卷三第二十八葉一見),雲自田至於武乙衣者一(《後編》卷上第二十葉)。
衣者,古殷祭之名。又卜辭曰:丁卯,貞來乙亥告自田(《後編》卷上第二十八葉);又曰:乙亥卜賓貞□大禦自田(同上卷下第六葉);又曰:(上闕)貞翌甲岜自田(同上第三十四葉)。凡祭告皆曰自田,是田實居先公先王之首也。
又曰:辛已卜大貞之自田元示三牛二示一牛十三月(《前編》卷三第二十二葉)。又雲:乙未貞其求自田十又三示牛小示羊(《後編》卷上第二十八葉)。是由為元示及十又三示之首。殷之先公稱示,主壬主癸卜辭稱示壬示癸,則田又居先公之首也。
商之先人王亥始以辰名,上甲以降皆以日名,是商人數先公當自上甲始。且田之為上甲,又有可征證者。殷之祭先,率以其所名之日祭之,祭名甲者用甲日,祭名乙者用乙日,此卜辭之通例也。
今卜辭中凡專祭田者皆用甲日,如曰:在三月甲子祭(《前編》卷四第十八葉);又曰:在十月又一(即十有一月)甲申彭祭田(《後編》卷下第二十葉);又曰:癸卯卜翌甲辰之由牛吉(同上第二十七葉);又曰:甲辰卜貞來甲寅又伐田羊五卯牛一(同上第二十一葉)。此四事祭由有日皆用甲日。
又雲:在正月(此二字闕)祭大甲攔(同上第二十一葉)。此條雖無祭日,然與大甲同日祭,則亦用甲日矣。即與諸先王先公合祭時,其有日可考者,亦用甲日。如曰:貞翌甲擋自出(同上);又曰:癸已卜貞彫肜日自至於多後衣亡它自在四月惟王二祀(《前編》卷三第二十七葉);又曰:癸卯,王卜貞彫翌日自至多後衣亡它在在九月惟王五祀(《後編》卷上第二十葉)。
此二條以癸已及癸卯卜,則其所雲之肜日翌日,皆甲日也。是故田之名甲,可以祭日用甲證之;田字為十(古甲字)在口中,可以丙酉三名乙丙丁在中證之;而此甲之即上甲,又可以其居先公先王之首證之。此說雖若穿鑿,然恐殷人複起,亦無以易之矣。
《魯語》稱商人報上甲微,《孔叢子》引《逸書》:惟高宗報上甲微。(此魏晉間偽書之未采入梅本者,今本《竹書紀年》武丁十二年報祀上甲微,即本.諸此)報者,蓋非常祭。今卜辭於上甲有合祭,有專祭,皆常祭也。又商人於先公皆祭,非獨上甲,可知周人言殷禮已多失實,此孔子所以有文獻不足之歎歟?
商先王世數
《史記》、《殷本紀》、《三代世表》及《漢書古今人表》所記殷君數同,而於世數則互相違異。據《殷本紀》則商三十一帝(除大丁為三十帝),共十七世;《三代世表》以小甲雍己大戊為大庚弟(《殷本紀》大庚子),則為十六世;《古今人表》以中丁外壬河亶甲為大戊弟(《殷本紀》大戊子),祖乙為河亶甲弟(《殷本紀》河亶甲子),小辛為盤庚子(《殷本紀》盤庚弟),則增一世,減二世,亦為十六世。今由卜辭證之,則以《殷本紀》所記為近。
案,殷人祭祀中有特祭其所自出之先王而非所自出之先王不與者,前考所舉求祖乙(小乙)、祖丁(武丁)、康祖丁(庚丁)、武乙衣,其一例也。
今檢卜辭中又有一斷片,其文曰:(上闕)大甲大庚(中闕)丁祖乙祖(中闕)一羊一南(下闕,共三行,左讀,見《後編》卷上第五葉)此片雖殘闕,然於大甲、
大庚之間,不數沃丁,中丁(中字直筆尚存)、祖乙之間,不數外壬河亶甲,而一世之中僅舉一帝,蓋亦與前所舉者同例。又其上下所闕得以意補之,如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