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顧頡剛論古史書(1 / 3)

今文學時或有善言,然大抵是些浮華之士;又專以門戶為見,他所謂假的古文,固大體是假,他所謂真的今文,亦一般的不得真。所有靠得住的成績,隻是一部古文尚書和一部分的左氏周官之惑疑(這也隻是提議,未能成就);而語文那麵竟有無數的獲得。

但是,這語文學的中央題目是古音,漢學家多半“考古之功多,審音之功淺”,所以最大的成績是統計的分類通轉,指出符號來,而指不出實音來。現在尚有很多的事可作;果然有其人,未嚐不可淩孔軒而壓倒王氏父子。史學的中央題目,就是你這“累層地造成的中國古史”,可是從你這發揮之後,大體之結構已備就,沒有什麼再多的根據物可找。

前見《晨報》上有李玄伯兄一文,謂古史之定奪要待後來之掘地。誠然掘地是最要事,但不是和你的古史論一個問題。掘地自然可以掘出些史前的物事,商周的物事,但這隻是中國初期文化史。若關於文籍的發覺,恐怕不能很多。(殷墟是商社,故有如許文書的發現。這等事例豈是可以常希望的。)而你這一個題目,乃是一切經傳子家的總鎖鑰,一部中國古代方術思想史的真線索,一個周漢思想的攝鏡,一個古史學的新大成。這是不能為後來的掘地所掩的,正因為不在一個題目之下。

豈特這樣,你這古史論無待於後來的掘地,而後來的掘地卻有待於你這古史論。現存的文書如不清白,後來的工作如何把他取用。偶然的發現不可期,係統的發掘須待文籍整理後方可使人知其地望。所以你還是在寶座上安穩的坐下去罷,不要怕掘地的人把你陷了下去。自然有無量題目要仔細處置的,但這都是你這一個中央思想下的布列。

猶之乎我們可以造些動力學的Theorem,但這根本是on的。我們可以研究某種動物或植物至精細,得些貫通的條理,但生物學的根本基石是達爾文。學科的範圍有大小,中國古史學自然比力學或生物學小得多。但他自是一種獨立的、而也有價值的學問。你在這個學問中的地位,便恰如牛頓之在力學,達爾文之在生物學。

去年春天和誌希從吾諸位談,他們都是研究史學的。“頡剛是在史學上稱王了,恰被他把這個寶貝弄到手;你們無論再弄到什麼寶貝,然而以他所據的地位在中央的原故,終不能不臣於他。我以不弄史學而幸免此危,究不失為‘光武之故人也’。幾年不見頡剛,不料成就到這麼大!這事原是在別人而不在我的頡剛的話,我或者不免生點嫉妒的意思,吹毛求疵,硬去找爭執的地方;但早晚也是非拜倒不可的。”

頡剛,我稱讚你夠了麼!請你不要以我這話是朋友的感情;此間熟人讀你文的,幾乎都是這意見。此時你應做的事,就是趕快把你這番事業弄成。我看見的你的文並不全,隻是《努力》讀書雜誌9,10,11,12,14(13號未見過,14後也未見過)所登的。

今文學時或有善言,然大抵是些浮華之士;又專以門戶為見,他所謂假的古文,固大體是假,他所謂真的今文,亦一般的不得真。所有靠得住的成績,隻是一部古文尚書和一部分的左氏周官之惑疑(這也隻是提議,未能成就);而語文那麵竟有無數的獲得。

但是,這語文學的中央題目是古音,漢學家多半“考古之功多,審音之功淺”,所以最大的成績是統計的分類通轉,指出符號來,而指不出實音來。現在尚有很多的事可作;果然有其人,未嚐不可淩孔軒而壓倒王氏父子。史學的中央題目,就是你這“累層地造成的中國古史”,可是從你這發揮之後,大體之結構已備就,沒有什麼再多的根據物可找。

前見《晨報》上有李玄伯兄一文,謂古史之定奪要待後來之掘地。誠然掘地是最要事,但不是和你的古史論一個問題。掘地自然可以掘出些史前的物事,商周的物事,但這隻是中國初期文化史。若關於文籍的發覺,恐怕不能很多。(殷墟是商社,故有如許文書的發現。這等事例豈是可以常希望的。)而你這一個題目,乃是一切經傳子家的總鎖鑰,一部中國古代方術思想史的真線索,一個周漢思想的攝鏡,一個古史學的新大成。這是不能為後來的掘地所掩的,正因為不在一個題目之下。

豈特這樣,你這古史論無待於後來的掘地,而後來的掘地卻有待於你這古史論。現存的文書如不清白,後來的工作如何把他取用。偶然的發現不可期,係統的發掘須待文籍整理後方可使人知其地望。所以你還是在寶座上安穩的坐下去罷,不要怕掘地的人把你陷了下去。自然有無量題目要仔細處置的,但這都是你這一個中央思想下的布列。

猶之乎我們可以造些動力學的Theorem,但這根本是on的。我們可以研究某種動物或植物至精細,得些貫通的條理,但生物學的根本基石是達爾文。學科的範圍有大小,中國古史學自然比力學或生物學小得多。但他自是一種獨立的、而也有價值的學問。你在這個學問中的地位,便恰如牛頓之在力學,達爾文之在生物學。

去年春天和誌希從吾諸位談,他們都是研究史學的。“頡剛是在史學上稱王了,恰被他把這個寶貝弄到手;你們無論再弄到什麼寶貝,然而以他所據的地位在中央的原故,終不能不臣於他。我以不弄史學而幸免此危,究不失為‘光武之故人也’。幾年不見頡剛,不料成就到這麼大!這事原是在別人而不在我的頡剛的話,我或者不免生點嫉妒的意思,吹毛求疵,硬去找爭執的地方;但早晚也是非拜倒不可的。”

頡剛,我稱讚你夠了麼!請你不要以我這話是朋友的感情;此間熟人讀你文的,幾乎都是這意見。此時你應做的事,就是趕快把你這番事業弄成。我看見的你的文並不全,隻是《努力》讀書雜誌9,10,11,12,14(13號未見過,14後也未見過)所登的。

我見別處登有你題目,十四號末又注明未完;且事隔已如此之久,其間你必更有些好見解,希望你把你印出的文一律寄我一看。看來禹的一個次敘,你已找就了,此外的幾個觀念,如堯、舜、神農、黃帝、許由、倉頡等等,都仔細照處理禹的辦法處置他一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