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朱已及見其王,則朱所師事之老子其年世可知矣。《本傳》雲:“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抱樸子》以為散關,又以為函穀關。按:散關遠在岐州,秦函穀關在靈寶縣,正當周適秦之道,關尹又與鄭之列子相接,則以函穀為是。函穀之置,書無明文。
當孔子之世,二崤猶在晉地,桃林之塞,詹瑕實守之。惟賈誼《新書過秦篇》雲:“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則是舊有其地矣。秦自躁懷以後,數世中衰,至獻公而始大,故《本紀》獻公二十一年:“與晉戰於石門,斬首六萬。”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梁,虜其將公孫瘞。”然則是關之置,在獻公之世矣。
由是言之,孔子所問禮者,聃也,其人為周守藏室之史,言與行則曾子問所在者是也。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本紀》在獻公十一年,去魏文侯之歿十三年,而老子之子宗為魏將,封於段幹,(《魏世家》:安釐王四年,魏將段幹子請予秦南陽以和。《國策》:華軍之戰,魏不勝秦,明年將使段幹崇割地而講。《六國表》:秦昭王二十四年,白起擊魏華陽軍。按,是時上距孔子之卒,凡二百一十年)則為儋之子無疑。
而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者,儋也。其入秦見獻公,即去周至關之事。《本傳》雲:“或曰,儋即老子。”其言韙矣。至孔子稱老萊子,今見於太傅禮衛將軍《文子篇》,《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亦載其說,而所雲貧而樂者,與隱君子之文正合。老萊之為楚人,又見《漢書藝文誌》,蓋即苦縣厲鄉曲仁裏也。而老聃之為楚人,則又因老萊子而誤,故《本傳》老子語孔子“去子之驕色與多欲,態心與淫誌”。而《莊子外物篇》則曰,老萊子謂孔子“去汝躬矜與汝容知”。
《國策》載老萊子教孔子語,《孔叢子抗誌篇》以為老萊子語子思,而《說苑敬慎篇》則以為常樅教老子。(《呂氏春秋慎大篇》:表商容之閭。高誘注:商容,殷之賢人,老子師也。商常、容樅,音近而誤。《淮南主術訓》,表商容之閭。注同。
《繆稱訓》,老子學商容,見舌而知守柔矣。《呂氏春秋離謂篇》,箕子商容以此窮。注:商容,紂時賢人,老子所從學也)然則老萊子之稱老子也舊矣,實則三人不相蒙也。若《莊子》載老聃之言,率原於道德之意,而《天道篇》載老子西藏書於周室,尤誤後人。“寓言十九”,固已自揭之矣。
容甫將《老子列傳》中之主人分為三人,而以著五千文者為史儋,孔子問禮者為老聃,家於苦縣者為老萊子。此種分析誠未必盡是,然實是近代考證學最秀美之著作。若試決其當否,宜先審其推論所本之事實,出自何處。一,容甫不取《莊子》,以為“寓言十九,固自揭之”。按,今本《莊子》,實向秀、郭象所定之本,(見《晉書》本傳)西晉前之《莊子》麵目,今已不可得見,郭氏於此書之流行本,大為刪刈。
楊朱已及見其王,則朱所師事之老子其年世可知矣。《本傳》雲:“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抱樸子》以為散關,又以為函穀關。按:散關遠在岐州,秦函穀關在靈寶縣,正當周適秦之道,關尹又與鄭之列子相接,則以函穀為是。函穀之置,書無明文。
當孔子之世,二崤猶在晉地,桃林之塞,詹瑕實守之。惟賈誼《新書過秦篇》雲:“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則是舊有其地矣。秦自躁懷以後,數世中衰,至獻公而始大,故《本紀》獻公二十一年:“與晉戰於石門,斬首六萬。”二十三年:“與魏晉戰少梁,虜其將公孫瘞。”然則是關之置,在獻公之世矣。
由是言之,孔子所問禮者,聃也,其人為周守藏室之史,言與行則曾子問所在者是也。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本紀》在獻公十一年,去魏文侯之歿十三年,而老子之子宗為魏將,封於段幹,(《魏世家》:安釐王四年,魏將段幹子請予秦南陽以和。《國策》:華軍之戰,魏不勝秦,明年將使段幹崇割地而講。《六國表》:秦昭王二十四年,白起擊魏華陽軍。按,是時上距孔子之卒,凡二百一十年)則為儋之子無疑。
而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者,儋也。其入秦見獻公,即去周至關之事。《本傳》雲:“或曰,儋即老子。”其言韙矣。至孔子稱老萊子,今見於太傅禮衛將軍《文子篇》,《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亦載其說,而所雲貧而樂者,與隱君子之文正合。老萊之為楚人,又見《漢書藝文誌》,蓋即苦縣厲鄉曲仁裏也。而老聃之為楚人,則又因老萊子而誤,故《本傳》老子語孔子“去子之驕色與多欲,態心與淫誌”。而《莊子外物篇》則曰,老萊子謂孔子“去汝躬矜與汝容知”。
《國策》載老萊子教孔子語,《孔叢子抗誌篇》以為老萊子語子思,而《說苑敬慎篇》則以為常樅教老子。(《呂氏春秋慎大篇》:表商容之閭。高誘注:商容,殷之賢人,老子師也。商常、容樅,音近而誤。《淮南主術訓》,表商容之閭。注同。
《繆稱訓》,老子學商容,見舌而知守柔矣。《呂氏春秋離謂篇》,箕子商容以此窮。注:商容,紂時賢人,老子所從學也)然則老萊子之稱老子也舊矣,實則三人不相蒙也。若《莊子》載老聃之言,率原於道德之意,而《天道篇》載老子西藏書於周室,尤誤後人。“寓言十九”,固已自揭之矣。
容甫將《老子列傳》中之主人分為三人,而以著五千文者為史儋,孔子問禮者為老聃,家於苦縣者為老萊子。此種分析誠未必盡是,然實是近代考證學最秀美之著作。若試決其當否,宜先審其推論所本之事實,出自何處。一,容甫不取《莊子》,以為“寓言十九,固自揭之”。按,今本《莊子》,實向秀、郭象所定之本,(見《晉書》本傳)西晉前之《莊子》麵目,今已不可得見,郭氏於此書之流行本,大為刪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