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發掘安陽殷墟之經過(3 / 3)

一中央研究院隻求工作之安全,順利,絕不據古物為己有。去年發掘之始,本與河南省無任何條件之約定。後來一經何君是請省政府來文,敝院即以分陳首都及本地之原則為答,是中央研究之無私心,昭然若揭。

二此番誤會,實由吾等工作方法未盡為人了解而起。蓋科學之發掘絕不能於一經出土之後,不經研究,不待完工,遽作陳列。果如此陳列,勢成五都之市,使人目眩,科學的問題不出,整個之意義湮滅。近代的考古學與古器物學全不同,而發掘之方法尤與采礦大相徑庭。此學及此法在中國實為初步之嚐試,其未能事先取得諒解,亦在人情中。

三對古物之最後處置,中央研究院隻有一層計較,即陳列之地點,宜給後來學者以方便,而陳列之綱領,宜求足以表示科學研究之結果。吾等雖竭盡自己之能,終不能以定論自必。給後來之學人以方便,正以促學術之進步也。

四中央研究院切願借殷墟發掘之機會,為河南學術作百一之幫助。其辦法似以河南學人之在北平者李敏修、徐旭生、馮芝生、傅佩青諸先生等所提議為最善,即由河南中山大學借此充實其史學係。並由斯年提議具體辦法:

(一)汴大史學及其他與考古學有關涉各科之教授,如願來彰工作,極為歡迎。

(二)其史學國文各係學生願來練習者,請由汴大校長函送,當妥為訓練,代檢成績,以替上課。

(三)汴大可設考古學研究所,吾等當時常來汴講演,並備顧問。其研究完後古物存放之地,吾等本主張以首都及本地(即安陽)為歸,然重複品多,正可分置一部於汴大考古學研究所中。其一切布置及費用如破璃架及古物之裝護等,亦屬不貲,中央研究院願擔任之。

(四)以後如更有可以讚助之事,力所能及,無不竭力。

五吾等歡迎地方人士到彰參觀發掘之方法,並歡迎到本所參觀研究之路徑。以後如擴充員額,應盡先河南學人之適宜者,此舉不替必為河南造成數個青年學人能使用科學的工具者。斯年當時屢屢如此宣言,今更著之簡墨。如此存心,似當為一切人士所了解。

果然中州賢士,明達為懷,頗多初與斯年無一麵之識,且飽聽何君宣傳者,轉表同情於我等。惟亦有甚不情之提議者,例如將本所移往開封。

又《教育日報》有一提議,其結果即等於將本所並入號稱“新城隍廟”之民族博物院。敝所係隸屬中央政府之機關,似此提議,斯年何從與之談起,然猶一一解釋,不作深閉固拒之談。

凡在開封與斯年接觸長久者,當了然於斯年之略感情,遵大體也。其實供獻此事波折者,始終隻有數人,絕不成中央研究院與地方之衝突,直是宣傳者強將此事繪作如是觀耳。例如古物保管會一電,何君持以激動河南人者,實指個人,何曾泛涉地方。

先是中央研究院之發掘殷墟,原經全國古物保管委員會讚助,今遭波折,理宜報告。其時適何君在北平,向袁同禮先生,述其立點,遂由袁君報告會中,會中轉托袁先生勸以先行停工(彼時吾方已見逐停工),再商辦法。

袁君懇切勸之數次,何君不容納絲毫,乃由會中議決發電,張溥泉先生是此會之委員長,以黨國先進之重,發其當官之言,果何君不平,正可以後來之事實自明,實無從解作“罵河南人”也。

至於官方接洽,則斯年一見李敬齋先生之後,述說吾等之立點與辦法,均承其讚諾,即由斯年照談議結果寫成一函,致河南省政府,茲全錄之如下:

徑啟者,去年夏季,敝院感於中國考古學之不發達,安陽殷墟問題之重大,曾派敝所專任編輯員董作賓君前往調查。據報告,知其地雖經三十年來之未加保護,損失不可勝計,然尚有工作之可能,隨即函達貴省府請求發掘。荷承讚助,通令所屬一體保護。

董君試掘十餘曰,知其地甲骨文字之儲藏大體已為私掘者所盡,所餘多屬四下衝積之片,然人骨獸骨陶片雜器出土甚多。如以中國曆來玩骨董者之眼光論之,已不複可以收拾。然以近代考古學之觀點論之,實尚為富於知識之地。董君因此事業之大體已全超於文字葬器範圍之外,遂於後來主持發掘之事謙讓不遑,敝院乃改聘李濟君為敝所考古組主任,總持工作,仍由董君襄任其事,曾於今春通函貴省政府,荷承撥給洹上村平民公園房舍,以作敝所考古組駐彰辦事處,並予保護。

李、董兩君遂為充分之準備,於本年3月7日重行開工。先繪詳圖,工作曆記地下情形,及器物之地層。滿意經時之後,於中國考古學開一新方麵,必承貴省人士引為同調者也。器物之陳列及所屬問題,初不關乎敝所工作之大旨。

蓋敝所此次工作目的,純為研究商末文化之至何程度,當時人民生活狀態,此雖依器物為之證明,尤賴於地下情形之知識以為連絡,並非搜集古物,以仿五都之市而眩人。

故敝所去年開工逾時,正在短期結束之際,貴省府曾函敝院,商量古物陳列貴省,敝院毫不猶疑,即奉複雲,“將來如何陳列,亦僅限於首都及本地博物館,其有標本多種可以分陳各省者,亦當先征求當地省政府之同意。”此項聲明全在開工以後,並非開工前之約定。可見敝院注意全在研究,於古物之最後處置,實毫無成見者也。

自3月7日開工,至10月21日何日章君往彰聲稱奉命前往謝絕工作為止,在彰工作大體未斷。中間隻以軍興之故,李、董兩君曾返所,整理一部分材料耳。先是今年5月,彰德一帶吃緊,安陽駐軍於5月中旬他去,安陽城中無縣長,城外到處伏莽,火車南北不通。李、董兩君深虞地方更經兵燹,遂將器物一小部分兩次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