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量南北,雜說京滬!當前文學斷想(1 / 3)

還是那句名言,不是我不明白,而是這世界變化太快。所以,在一個開放的時代,一個現代化文明進程期冀著同世界接軌的社會,文學和文化,成為開放宏闊的形態,吐納八方,本土文化的區域性在現代觀念的衝擊下,也由內斂聚合變為外向收取。一個民族的文化如此,一個地域的文化如此,甚至一個群落的文化亦複如此。

如果我們不憚固執、吃力不討好地對這派說三道四的話,我們難以脫開既成的定式,也難得走出前人的思路。所以,我們的話題隻能是“打量”南北,“雜說”一下京滬而已。

▽二

如果我們沿用這個“派”的說法,我倒覺得不妨以南派和北派論及較為確當。魯迅先生當年曾由海派與京派論爭,而談到北人與南人的異同,說到文化的地域性和地方性。今人餘秋雨、楊東平諸先生也曾說到地域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人文精神的差異。那麼在當今文化與文學的發展中,南北相較,異同何在?

誠然,在諸多先賢同擠中,論及到北方南方,忘不了拉出法國哲學家丹納所言立論,文學的種族、環境與時代的三要素,決定了她的性質她的麵貌。當天闊地遠、大漠落日、古道孤煙的蒼涼,同征夫淚、羈旅情懷、金戈鐵馬、號角連營,發為心聲,融會為文學,是一種高亢昂揚、感天泣地的詩篇;而小橋流水、杏雨江南、風行荷上的物華風情,造就了一種婉轉曲致、神秘詭誦的文學魅力。前者有急公好義豪俠之氣,而後者多是陰柔細膩的纖巧。這大致成為數千年來兩種文學的基本特色。在今天的文學中如果單是從其風格情態來看,仍然是北方雄渾與南方的綿密,大江東去的浩氣豪氣同“綠楊蔭裏”的靈動和清麗曼妙的區別。

但在文學最本能的意義上,北方長期以來的重教化的功用,人世情結,帝王之氣,揮斥方遒的政治意識,又使得文學具有老大不掉的經世致用的人世之風,每每在“致君堯舜上,更使風俗淳”的理想中,寄寓著文化的功用意識,寄寓著高歌豪邁的人文抱負。而南方的文化民間性的特色,重商的傳統,致使文學的娛樂性突出。這曾經為眾多論家所涉及的文化特色,至今仍然是我們考察這兩種文化、兩種文學的基本點。

也可以說,在當代文學的發展中,我們看到的是,由傳統文化衍生出來的南北文化差異在今天仍複如此。我們還看到,從北方的文學領地上,那邊關的詩情勃發,那黃土地上征服大自然的心聲,那中州大地上人們對曆史的話問,那關中地方對民族精神的開掘,都無一例外地把當今文學的社會性功能發揮到極致。這無疑形成當今北派文學的主力軍。而從南方文學的方陣中,我們也不難找尋如上的文學景象,可是,南國變化流動的生活,多化為文學精細的情調,廓大荒寥的背景,在清新而輕盈的文化因子中,多浸潤出風動蟠轉的哲思,數千年來屈子行吟的奇崛浪漫和六祖慧能的禪意高妙,把南人堅韌頑強、精細覃思、生生不已的精神,揉合到文學的情致上。北方的文學多是內容上的氣勢雄渾,所謂燕趙多慷慨之士,臨風悲歌,壯懷激烈,蕭蕭水寒,成就一世文名和英名;而南方的文學則在情調和形式的精致上,多有變化和創造。當然,這就是相對而言。當一種沉鬱渾然的文學之氣象,與另一類陰柔翡龔的文學風格出現在不同地域方位的同時,我們看到的是,婉約和豪放的區別,透過表裏我們看到的是文心文氣的不同。與此相類的是,北方的文學注重的是傳統,是宏大的規模,鴻篇巨製,從司馬遷的史傳到明清四大古典小說的大場麵,都是以宏闊的篇幅和縱覽生活的筆力,宣示了北方文學的思想的穿透力,而南方的陰柔清麗、神秘而狡黯的氣韻內涵,在靈動精致上,留給曆史的是清幽峭麗。以散文為例,北方的遊俠孤傲的靈魂,與南國的“夕陽下的小女人”情調,最顯明地劃出了自古以來“秋風胡馬塞北”、“杏雨春風江南”的不同。文學北派南風,千年以降,在最基本的風格上,是一陰一陽的比照互補,是一種對比中的美麗。

還是那句名言,不是我不明白,而是這世界變化太快。所以,在一個開放的時代,一個現代化文明進程期冀著同世界接軌的社會,文學和文化,成為開放宏闊的形態,吐納八方,本土文化的區域性在現代觀念的衝擊下,也由內斂聚合變為外向收取。一個民族的文化如此,一個地域的文化如此,甚至一個群落的文化亦複如此。

如果我們不憚固執、吃力不討好地對這派說三道四的話,我們難以脫開既成的定式,也難得走出前人的思路。所以,我們的話題隻能是“打量”南北,“雜說”一下京滬而已。

▽二

如果我們沿用這個“派”的說法,我倒覺得不妨以南派和北派論及較為確當。魯迅先生當年曾由海派與京派論爭,而談到北人與南人的異同,說到文化的地域性和地方性。今人餘秋雨、楊東平諸先生也曾說到地域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人文精神的差異。那麼在當今文化與文學的發展中,南北相較,異同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