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後,揀出這些信件,有五位作家已作古,他們是冰心、巴金、孫犁、陸文夫、高曉聲,看他們的文字,不免啼噓,也讓我有趕快寫下這些文字的念頭。
二、在海口,韓少功丟文稿
沒想到,這諸多來信中,最早的一封是來自遙遠的海南的韓少功兄。
他寫道:
必勝:
近好。
回北京一路可順利?寄來五百字以內的散文觀,你看能不能用。
一回生,二回熟,這次認識你很高興,對你木鈉之下深藏著明敏和幽雙有很深印象。還盼以後在什麼好玩的地方重聚。
頌,順適。
少功
一九九三年三月六日
另:你為貴報約寫散文一類的事,我找了找,寄上一篇未曾公開發表的,不知是否合用。不用擲還,不必客氣。
少功的字是用海南省作家協會的三百字稿紙寫的。這在當時是很常見的單位公用稿紙。字寫得秀氣流利,還有點行書味。坦率地說,從書法角度看,不敢說很有特色,當然,這十多年後,他,包括這篇文章所涉及的諸位,可能潛心或不經意地成為書法高手,也未可知,在這裏,僅以當年的書信文字解讀和診釋。若有不妥或不恭,包涵了。
信寫得很家常,看出他是個很細心的人。少功對我的幾句評價,也沒客套,令我感動。更主要的是,這寥寥百十字,卻是這一組書信的開篇。
與韓少功兄相交,是在海南後的一個筆會上。那是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一日,當時從安徽到海南的作家潘軍,在海口經商有了點實力後,以他們公司的名義舉辦了一個“藍星筆會”,其陣營較為龐大,約二十多人,記得領銜的是汪曾棋老及他的夫人施老師,還有文壇上甚為活躍的諸才子們,以北京、南京、武漢、廣州方麵的為多。那天我從上海飛到海口時,作家劉恒到機場去接我時穿一白襯衫,而我從北邊來,一身厚實的皮夾克,極為反差,至今記憶如昨。有何誌雲,他和我同住一屋,這兩位仁兄,在北京就熟悉,海口幾日多有相處。還有南京的蘇童、葉兆言、範小青、趙本夫、俞黑子、範小天、王幹、傅曉紅,北京除劉恒、何誌雲外,還有王朔、陳曉明,上海有格非,海南的有韓少功、蔣子丹等,廣州有張欣、範漢生、田瑛等,武漢的方方前半程參加,後去了另一個會上提前離開,吉林宗仁發,天津的聞樹國,安徽的沈敏特,海口的除韓、蔣外,還有一些人。真正是天南海北,群賢畢至。為寫這篇文字,想查找當時參加筆會的人名單,可沒有原始的記錄,隻憑印象,大約還有幾位。
那幾天,作為東道主,潘軍用他能夠想到的辦法,讓這些來自各地的作家們,坐鎮海南談文學,把這個“藍星筆會”弄得像模像樣。對這個會議,印象是麵對市場經濟的衝擊,作家們感歎這變化之快,有點出乎意外,會上,就文化的商品性與市場化也多有涉及,記得開了兩個半天的會,在一個圓桌似的會上,大家都認真,說三道四,有大言滔滔,有隨意即興的,對當時商品經濟和市場化的社會現實,有著較為敏銳的感悟,會議好像沒有太集中的主題,也沒有形成什麼統一的結論,有點神仙會的味道,其本意是主辦者想借此活動,讓大家聚會海南。無論怎樣的初衷,這有點民間味道的筆會,在當時以較大的陣營和規模,形成了影響。日後幾天到三亞發生的小插曲,更是讓這次筆會增加了談資,讓人難忘。當然,也有通常的旅遊采風。隻是去了三亞,天涯海角邊上沐浴椰風蕉雨,文學也變得可愛。汪曾棋老先生那時酒量很在狀態,酒後多有妙語,他幾次同範小青、張欣等女士比試酒量,雖有夫人在旁管束也無妨,常常是興味盎然,酒意闌珊。最可記憶的是,在三亞一個好像叫唐朝還是唐都的酒店,淩晨時分,在睡意沉醉之時,同住一屋的葉兆言、格非,突然被闖進的蒙麵者噴了迷藥,眼睜睜地看著被搶走了兩塊手表,所幸人沒有什麼傷害。這樣一個正規酒店卻被人擰開門鎖盜竊,聞所未聞,雖然獲賠了,但淩晨驚魂,讓筆會結尾時有了高潮。
十多年後,揀出這些信件,有五位作家已作古,他們是冰心、巴金、孫犁、陸文夫、高曉聲,看他們的文字,不免啼噓,也讓我有趕快寫下這些文字的念頭。
二、在海口,韓少功丟文稿
沒想到,這諸多來信中,最早的一封是來自遙遠的海南的韓少功兄。
他寫道:
必勝:
近好。
回北京一路可順利?寄來五百字以內的散文觀,你看能不能用。
一回生,二回熟,這次認識你很高興,對你木鈉之下深藏著明敏和幽雙有很深印象。還盼以後在什麼好玩的地方重聚。
頌,順適。
少功
一九九三年三月六日
另:你為貴報約寫散文一類的事,我找了找,寄上一篇未曾公開發表的,不知是否合用。不用擲還,不必客氣。
少功的字是用海南省作家協會的三百字稿紙寫的。這在當時是很常見的單位公用稿紙。字寫得秀氣流利,還有點行書味。坦率地說,從書法角度看,不敢說很有特色,當然,這十多年後,他,包括這篇文章所涉及的諸位,可能潛心或不經意地成為書法高手,也未可知,在這裏,僅以當年的書信文字解讀和診釋。若有不妥或不恭,包涵了。
信寫得很家常,看出他是個很細心的人。少功對我的幾句評價,也沒客套,令我感動。更主要的是,這寥寥百十字,卻是這一組書信的開篇。
與韓少功兄相交,是在海南後的一個筆會上。那是一九九三年二月二十一日,當時從安徽到海南的作家潘軍,在海口經商有了點實力後,以他們公司的名義舉辦了一個“藍星筆會”,其陣營較為龐大,約二十多人,記得領銜的是汪曾棋老及他的夫人施老師,還有文壇上甚為活躍的諸才子們,以北京、南京、武漢、廣州方麵的為多。那天我從上海飛到海口時,作家劉恒到機場去接我時穿一白襯衫,而我從北邊來,一身厚實的皮夾克,極為反差,至今記憶如昨。有何誌雲,他和我同住一屋,這兩位仁兄,在北京就熟悉,海口幾日多有相處。還有南京的蘇童、葉兆言、範小青、趙本夫、俞黑子、範小天、王幹、傅曉紅,北京除劉恒、何誌雲外,還有王朔、陳曉明,上海有格非,海南的有韓少功、蔣子丹等,廣州有張欣、範漢生、田瑛等,武漢的方方前半程參加,後去了另一個會上提前離開,吉林宗仁發,天津的聞樹國,安徽的沈敏特,海口的除韓、蔣外,還有一些人。真正是天南海北,群賢畢至。為寫這篇文字,想查找當時參加筆會的人名單,可沒有原始的記錄,隻憑印象,大約還有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