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年7月,他們又在北戴河海濱不期而遇。異地重逢,自是歡喜逾常,遊泳、遠足、聽歌、看戲;回到天津之後,兩人更是經常出入於舞場和高爾夫球場,少帥也就成了趙家的常客。
1928年夏天,少帥返回奉天,一度患病住院,電邀趙四小姐北上,說是可以就讀東北大學。其時,四小姐的父親已經為她訂了親,算是名花有主;但她出於對少帥的關心與傾慕,也熱衷於上學深造,便束裝就道,前往沈陽。她絕沒有料到,此地一別,從此竟斷了歸路。
這個期間,趙家變生不測,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兄弟之間陡起鬩牆之爭,牽連到四小姐的母親,結果,異母長兄向父親告狀,說是四妹私奔了;隨之,慣常撥弄是非的坊間小報,對這起“緋聞”更是大肆渲染,竟鬧得沸反盈天。身為政府要員、一向“愛惜羽毛”的趙慶華,怎受得了如此難堪的悔辱!一怒之下,便在《大公報》上刊出醒目的啟事,略謂:小女淫奔,按家祠族規,應“消除其名”、“嗣後因此發生任何情事,概不負責”,實質上就是斷絕了父女關係。這樣一來,一個年僅十六歲的少女,就被生生地逐出家門,甚至無路可走了。
至於趙老先生《啟事》背後是否還有什麼“深心”,論者說法不一。有的猜測,其意為“一箭雙雕”,一則可以平衡、止息家室間的矛盾;二則也算是對於親家的一個“無顏麵對”的痛苦交代。這無疑都說到了點子上。還有一種說法,趙父采取了以退為進的“倒逼”策略——由於他對風流少帥的個性比較了解,為了防止出現“始亂終棄”的悲劇惡果,如此鋪排,就逼著少帥隻有接納一途,不容輕易悔棄,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吧。少帥的副官陳大章就持這一觀點:“依我看來,這是趙慶華為使女兒同張學良結為伴侶所采取的一種手段。”
那麼,張學良本人是怎麼說的呢?
我跟太太認識的時候,她才十六歲。後來,我生病了,她到奉天來看我。她臨走時,跟她爸爸說了,說要到奉天看我,她爸爸當時也沒吱聲。她就拎著個包來到奉天。她哥哥就借機說她跑到奉天去了,老爺子就不高興了。後來,老爺子登了報,把她趕出了祠堂,這樣她就回不去了。怎麼辦?弄拙成巧了,本來,她跟別人已經訂婚了。所以,我說,天下事情就是這樣。姻緣之事,就是這樣陰差陽錯的。
不管怎麼判斷,反正是趙老先生同女兒斷絕了一切往來,並引咎掛冠歸隱,直到1952年病逝,也不肯原諒這個他最鍾愛的小女兒。不過,趙四小姐後來聽說,父親彌留之際,曾經把一雙象牙筷子交給女傭劉媽,囑托她日後設法交給女兒,並且說:“她一看就明白了。”如果說,前者是女兒心中的永遠之殤;那麼,後者就是老父心中的遲回之愛。
翌年7月,他們又在北戴河海濱不期而遇。異地重逢,自是歡喜逾常,遊泳、遠足、聽歌、看戲;回到天津之後,兩人更是經常出入於舞場和高爾夫球場,少帥也就成了趙家的常客。
1928年夏天,少帥返回奉天,一度患病住院,電邀趙四小姐北上,說是可以就讀東北大學。其時,四小姐的父親已經為她訂了親,算是名花有主;但她出於對少帥的關心與傾慕,也熱衷於上學深造,便束裝就道,前往沈陽。她絕沒有料到,此地一別,從此竟斷了歸路。
這個期間,趙家變生不測,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兄弟之間陡起鬩牆之爭,牽連到四小姐的母親,結果,異母長兄向父親告狀,說是四妹私奔了;隨之,慣常撥弄是非的坊間小報,對這起“緋聞”更是大肆渲染,竟鬧得沸反盈天。身為政府要員、一向“愛惜羽毛”的趙慶華,怎受得了如此難堪的悔辱!一怒之下,便在《大公報》上刊出醒目的啟事,略謂:小女淫奔,按家祠族規,應“消除其名”、“嗣後因此發生任何情事,概不負責”,實質上就是斷絕了父女關係。這樣一來,一個年僅十六歲的少女,就被生生地逐出家門,甚至無路可走了。
至於趙老先生《啟事》背後是否還有什麼“深心”,論者說法不一。有的猜測,其意為“一箭雙雕”,一則可以平衡、止息家室間的矛盾;二則也算是對於親家的一個“無顏麵對”的痛苦交代。這無疑都說到了點子上。還有一種說法,趙父采取了以退為進的“倒逼”策略——由於他對風流少帥的個性比較了解,為了防止出現“始亂終棄”的悲劇惡果,如此鋪排,就逼著少帥隻有接納一途,不容輕易悔棄,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吧。少帥的副官陳大章就持這一觀點:“依我看來,這是趙慶華為使女兒同張學良結為伴侶所采取的一種手段。”
那麼,張學良本人是怎麼說的呢?
我跟太太認識的時候,她才十六歲。後來,我生病了,她到奉天來看我。她臨走時,跟她爸爸說了,說要到奉天看我,她爸爸當時也沒吱聲。她就拎著個包來到奉天。她哥哥就借機說她跑到奉天去了,老爺子就不高興了。後來,老爺子登了報,把她趕出了祠堂,這樣她就回不去了。怎麼辦?弄拙成巧了,本來,她跟別人已經訂婚了。所以,我說,天下事情就是這樣。姻緣之事,就是這樣陰差陽錯的。
不管怎麼判斷,反正是趙老先生同女兒斷絕了一切往來,並引咎掛冠歸隱,直到1952年病逝,也不肯原諒這個他最鍾愛的小女兒。不過,趙四小姐後來聽說,父親彌留之際,曾經把一雙象牙筷子交給女傭劉媽,囑托她日後設法交給女兒,並且說:“她一看就明白了。”如果說,前者是女兒心中的永遠之殤;那麼,後者就是老父心中的遲回之愛。
愛是不能忘記的。作為女兒,趙四小姐失親的心痛,尚未完全平複;十二年之後,作為母親,她又遭遇了別子的傷懷。當時她在香港,突然接到日夜思念著的監禁中的少帥的來信,說:奉化溪口一別,已經過去了三年時間,此後輾轉於安徽、湖南、貴州等地。大姐鳳至身染乳疾已過兩年,近日有轉重之勢。經向蔣夫人寫信求情,蔣先生準予她去美國就醫,近日即將起程。因而懇切希望小妹能夠惠然前來。信的最後說,小妹如果肯來,務請不要將孩子帶到這蠻荒瘴癘之地,況且上峰也不能允許。最好是送往美國友人伊雅格處,既可接受撫養,又能方便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