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禍國殃民馨竹難書奸佞罪(2 / 3)

趙高、胡亥、李斯三個人了解內幕的核心人物之間取得一致之後,一場宮廷政變的醜劇便正式上演了。

他們先偽造了始皇帝給李斯的臨終囑托,矯立胡亥為太子,同時篡改了秦始皇給扶蘇詔書的內容,在上麵寫道:“你同將軍蒙恬一起率幾十萬大軍屯駐邊境,十多年來,未能開疆拓土,反而耗費不少,絲毫功勞未建,卻三番五次上書,肆無忌憚地誹謗我的行為,這都是因為我沒有封你為太子,以致你日夜怨恨於我。你作為兒子是不孝順的,特賜你一柄寶劍,希望你用來自裁。至於將軍蒙恬,和扶蘇一起,非但不幫助規勸扶蘇,反而一起參與不軌,作為臣子來說便是不忠,令你將軍務移交王離後自殺。”他們在詔書上加蓋了玉璽,派胡亥的貼身親信,要他快馬加鞭地把它速送至扶蘇的駐地上郡(今陝西榆林)。

扶蘇接到“聖旨”,如晴天霹靂,不由放聲痛哭,他愴然轉入內室,便想自殺。蒙恬是個頭腦清醒的人,他急忙勸告扶蘇說:“先帝在外巡視,並未明立太子,我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屯戌守邊,您被派來做我的監軍,這意味著交給您國家重任啊!現在就僅憑信使的一封信就自殺,怎麼知道這詔書是真是假呢?”這時,使臣在旁催促扶蘇、蒙恬快按“聖旨”辦。在不容多加分析的情況下,為人忠厚的扶蘇,流著淚對蒙恬說:“父親讓兒子去死,又何必再多問呢?”遂拔劍自刎。蒙恬堅決不從,就被使臣抓起來關押在上郡陽周牢獄。使臣回去稟報後,趙高一夥如釋重負。其時正值盛夏,數日的耽擱,已使秦始皇的屍體開始腐爛發臭了,為掩蓋臭味,趙高令人把一石鮑魚裝在車上,用魚腥來掩蓋屍體的惡臭,然後晝夜兼程,趕回鹹陽,立即宣布胡亥為太子,並為秦始皇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葬禮結束後,胡亥正式登基,稱二世皇帝。趙高被任命為郎中令,全麵掌管宮中警衛,成了胡亥身邊最親近的決策者。

沙丘廢立陰謀得逞是趙高的勝利。此時,他麵對的已不是專權獨裁的秦始皇,而是一個由他一手扶植起來的胡亥。他完全可以操縱這個傀儡,一步步實現自己的野心了。

沙丘之變後,胡亥、趙高事事緊密配合,不同的是一個想坐穩皇位,而另一個,則為了掃除將來有可能阻止篡位的一切障礙。兩人都要誅鋤那些有可能危及他們的異己。

隨著趙高陰謀的一步步實現,他篡奪秦朝的條件也逐漸成熟,剩下的最大障礙,便是沙丘之變的同謀者李斯。因為李斯知道沙丘之謀的全部內幕,如果李斯不除,難免有朝一日使這一陰謀外泄。而李斯的存在,也構成趙高走向權力頂峰的絆腳石。為此,趙高精心地設計了一個借刀殺人的圈套。

一天,趙高哭喪著臉來見李斯,說:“丞相啊,現在關東的反叛者越來越多,而皇上卻壓根兒不放在心上,成天價急於修築什麼阿房宮,隻知道侍弄那些狗呀、馬呀之類的無用東西。我想勸諫他,但苦於自己職卑位賤,說上去他可能不會聽。您是先帝時的股肱大臣,說話有分量,何不去勸諫勸諫呢?”

李斯不知是計,反而深表同感地說:“您說得對,我是有責任這樣做的。這個想法,我也早已有了,隻是找不到機會。現在,陛下常居深宮,我很難找到進諫的機會。”

趙高見李斯上了鉤,便假意地說道:“如丞相果真要勸諫,我就給您留點意,一見他空閑下來,我就立即來稟報就是了。”

趙高深知胡亥已經沉緬酒色而不能自拔了,當然就十分討厭別人在他玩的興頭時來打擾。奸詐的趙高就瞅準胡亥在後宮擁姬挽妾、尋歡行樂到興致最濃的時候通知李斯說:“二世皇帝剛剛空下來,正可以見您。”李斯一聽,慌忙趕去求見,胡亥玩得正在興頭上,李斯貿然求見,引起胡亥的極度反感。一連幾次都是這樣,這一來把胡亥給徹底激惱了,氣呼呼地罵道:“李斯這個老賊,太不知趣了,我閑著沒事的時候,他不來奏事,一旦我玩得開心時,他就偏來找我奏事,一次一次地掃我的興,他這不是見我年輕好欺負嗎!”

趙高在一旁乘機進讒道:“像這樣下去,將是很危險的呀!”接著他向胡亥羅織了三條足以置李斯於死命的罪名:一是李斯參與沙丘之變,事後並未因此升官加爵,心存不滿,一心想著裂地稱王;二是李斯的兒子李由為三川郡守,吳廣等盜賊西進路過三川時,他未加以圍剿,這是因為陳勝是丞相老家鄰縣人,也算是“老鄉惜老鄉”。聽說李由和叛軍還有書信往來,隻是現在尚沒拿到證據;三是丞相功高震主,權重於皇帝。就這樣李斯在鹹陽執行腰斬,同時夷滅三族。

李斯被斬後,趙高掃除了麵前的一切障礙,官拜中丞相,“事無大小,輒決於高。”而此時的秦王朝,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朝不保夕。趙高眼看篡秦機會已到,遂在秦宮上演了一幕宮廷鬧劇—曆史上著名的“指鹿為馬”故事。

從此,秦宮上下更是噤若寒蟬了。趙高篡秦,已如囊中取物。

正當秦宮上下,人人鉗口,個個看趙高眼色行事,任他為所欲為之際,關外已是烽火連天,農民起義的熊熊烈火燃遍了關東大地。農民領袖陳勝、吳廣,以驚人的才能,“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屢屢挫敗,從淮河流域驟起而橫掃大河南北,以巨大的衝擊力搖撼著秦室的根基。以項羽為首的反秦義軍,更是所向披靡。在巨鹿一戰中,秦軍被打得落花流水,精銳喪失殆盡,大將王離被虜,秦軍統帥章邯所率主力又連連敗退。秦二世聞奏後派人前去斥責章邯,章邯懼怕獲罪,特派長史司馬欣前往鹹陽說明情況,結果在宮外等了三天也未被宣入宮中接見,趙高根本就不希望胡亥聽到他們的解釋。司馬欣見大事不好,急忙返歸軍營,又擔心趙高暗算,不敢從原道返回。趙高果然派人按原道追趕,沒有追上。司馬欣回到軍營,對章邯彙報說:“現在趙高把持了朝政,一切以趙高的意誌行事。您若有功於秦會被殺,無功於秦則必殺無疑。希望將軍能慎重考慮。”章邯思慮再三,最後率20萬人投降項羽,這使秦朝的武裝力量基本瓦解。

章邯的倒戈,給搖搖欲墜的秦王朝一個迎麵沉重打擊。不久,由原沛縣亭長劉邦所率的反秦義軍殺入了武關(今陝西丹鳳)。出於戰術的考慮,劉邦派人和趙高取得了聯係。此時的趙高既想苟延殘喘,又想火中取栗,於是就向劉邦提出了“滅秦宗室,分王關中”的要求,劉邦擔心其中有詐,沒有答應。趙高也擔心事泄,遂決定先發製人,發動政變,廢黜胡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