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困惑:孩子毛病一大堆,怎麼糾正也不見效果;每次發現孩子的錯誤,都會及時予以批評指正,甚至進行嚴厲的責罰,可結果總是事與願違。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常常犯一個錯誤:每次糾正孩子的行為時,都在不經意間數落孩子,給予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比如,你帶孩子出門,別人當著孩子的麵誇獎他聰明能幹,你趕緊謙虛地說,這孩子其實很笨;當別人說你家孩子真懂事時,你又急著說,哪裏哪裏,跟你家的孩子比起來差遠了……這些言行都是在給自己的孩子做消極的心理暗示。而孩子是很敏感的,他們善於捕捉家長話語裏暗示的內容,使得心理暗示愈加強烈,效果愈加擴大。

20世紀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著名的“羅森塔爾實驗”,證明了心理暗示在兒童教育中的重要性。

1966年,羅森塔爾和助手來到一所小學,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測驗結束後,他們以讚賞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的老師,叮囑他們務必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他們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名單上的學生是隨機挑選的。

8個月後,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表現出了更強的學習能力和求知欲。

結果為何如此?顯然,羅森塔爾的謊言對老師產生了暗示,老師相信專家的結論,這份名單左右了老師對學生能力的評價,而老師又將自己的這一心理活動通過自己的情感、語言和行為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強烈地感受到了來自老師的關愛和期望,學生的自信心由此得到增強,因而比其他學生更努力,進步得更快。

這一效應表明,一個孩子能不能成為天才,取決於家長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一樣愛他、教育他。這就是一個著名的“積極心理暗示”的例子。

如果孩子總是接受著來自家長的消極心理暗示,他就會慢慢給自己劃定一個圈子,告訴自己“我走不出這個圈子,我不行”,漸漸地,他就真的什麼也做不成,什麼都不敢做。

而如果父母時常對他說“你能行,爸爸媽媽看到你一直在進步”、“我們相信你可以做到”,他的不自信就會慢慢被積極的心理暗示取代。當類似的鼓勵場景不斷累加,積極的心理暗示就會內化進兒童的頭腦深處,成為烙印在他潛意識裏的東西。每當放棄的念頭閃現,積極的心理暗示就會從他的頭腦中跳出,告訴他“我可以”、“我一定能戰勝自己”。

然而有時候我們發現,盡管有了積極的心理暗示,目標對於孩子來說仍然難以實現,孩子在多次失敗後灰心氣餒,再暗示也沒用。

嘟嘟有過敏性哮喘,每次感冒都會引發劇烈的咳嗽和哮喘,然後很快轉為支氣管炎或者急性肺炎,曾經一年之內吊水多次。我們帶著她輾轉求醫,後來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給我們開了一帖中藥,止咳平喘效果很好,副作用也小。但是這帖中藥非常苦。

第一次,嘟嘟捏著鼻子喝完整碗,立刻吐了。嘔吐帶給她不好的印象,加深了她對藥的恐懼感。之後無論我們如何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她堅定地覺得自己做不到,不肯再喝。

於是我們采取了“小步前進”法。把這碗200毫升左右的中藥分裝進4隻小玻璃杯中,每杯隻有三四口的量。我們拿出其中一杯給她看:“今天下午我們就喝這麼一點點,並不難的,嘟嘟一定能做到。我們試一次好不好?”

看看藥一下子變少了很多,她覺得也不是那麼難接受了,便有些動搖地望著我們:“我真的可以?”

我們點頭,語氣很肯定:“一定可以。試一試就知道了。”

嘟嘟皺著眉頭,一口氣喝完了杯中的藥。我們趕緊表揚她:“嘟嘟真厲害,你看,其實沒那麼難,你真的做到了對不對?”

她很得意地笑:“雖然有點苦,但我喝完了,比上次厲害。”

這次成功的經驗讓她有了信心。晚上,我們端出第二杯的時候,她的抗拒心便沒有之前那麼強,很順利地再次喝完。我們再次及時給予正麵肯定,強化了她對自己“可以喝完”的心理暗示。此後她對喝藥不再有抗拒,有時喝完藥還會自我表揚:“我真厲害,這麼苦也能喝下去。”

所以,當目標較遠、一時難以實現時,我們不妨采用“小步前進”法。父母幫孩子把目標分解成具體的若幹小步,每一小步都是孩子“跳一跳夠得著”的距離。每走出一步,就及時予以積極的心理暗示,不斷鼓勵孩子向前,直到孩子建立起足夠的自信,通過自我暗示到達終點。

人的能力、性格等的形成,相當一部分取決於周圍環境和他人的期望。

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受暗示性比成人更強,所以心理暗示對他們的影響更大。

若想讓孩子更優秀,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充滿自信。

分解目標,小步前進,讓孩子覺得成功近在咫尺,有助於強化孩子的積極自我暗示。

四、不要讓孩子的學習變成父母炫耀的資本

嘟嘟4歲左右,對認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她看來,那些象形的方塊字一個比一個好玩。於是我開始教她認字,一年下來,她認識了三四百個字。

有一天嘟嘟跟外婆視頻聊天的時候,我頗為自得地對嘟嘟外婆說,嘟嘟能認識300多個字呢。嘟嘟外婆很高興,狠狠表揚了嘟嘟。嘟嘟揚揚得意,第二天一見人就炫耀道:“我認識了300多個字。”

聽到的人趕緊誇獎了她兩句。我卻突然警醒,我的表現給了她錯誤的示範。她原本是因為感興趣才去學習,我的自得與誇耀卻無意中讓她的學習原動力由內在的興趣轉移到外在的炫耀。這對孩子的學習是極為不利的反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