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可以與孩子一起製定一個規則。人人都要遵守這個規則,超出規則之外的堅決不允許;規則之內的,則讓孩子自己選擇。

有時候,孩子出現各種問題,隻是因為父母管得太多太嚴。與其一遍遍地嘮叨、說教,不厭其煩地督促、糾正,不如先劃出界線,定下規則,規則之內把自主權還給孩子,讓他自己選擇,自己對自己負責。你會發現,當父母真的“撒手”,孩子會慢慢學會管理自己,很多問題在不知不覺中迎刃而解。

其次,當孩子自己做選擇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注意語氣語調。如果你用硬邦邦的語言說“我不管,你自己決定,這是你自己的事情,與我們無關”,孩子會覺得爸媽生他的氣了,爸媽不允許他那樣做。所以,我們的語氣要溫柔而誠懇,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鼓勵他“自作主張”,也相信他一定能夠做好。

再次,孩子在做出自己的選擇時,也要參考父母的意見,如果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又確實完成不了或無法完成時,在父母提出善意的反對時,要充分考慮父母的意見,量力而行。

我們一定要明白,人生的每一段路都有意義,走彎路也好,走進死胡同也罷,它都不是毫無意義的,最後都讓你變成今天的自己。鼓勵孩子不斷從“自作主張”中學習經驗,總結教訓,提高能力,是讓孩子更優秀的必經之路。

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自己做主選擇的能力,在一些事情上,孩子能自己做主的,讓孩子自己做主選擇,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

也許他們做出的選擇不一定正確,但是這也是對於孩子的一種尊重,尊重孩子的選擇權同時也培養孩子的辨別能力。

一個沒有獨立自主思想的孩子,很難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足。

孩子在自己做選擇的過程中,可以培養戰勝困難的頑強意誌,形成遇事冷靜,有自己的主見的心理素質。

三、教孩子如何解決問題,而非替孩子解決問題

有一天,奶奶把嘟嘟接回家後,嘟嘟一臉著急、緊張地告訴我們:“今天離開幼兒園的時候,小凳子好像沒放好。老師說過,如果不放好的話,小凳子就會不見了。”

同樣一句話,她緊張地重複說了好幾遍。

“沒有小凳子坐,那上課就站著嗎?”嘟嘟爸爸問。

“是的。”嘟嘟一副馬上就要哭出來的樣子。

這已經是她第二次跟我們說起小凳子忘記放好的事情,我們立刻引起了注意。

嘟嘟爸爸第一時間用“共情”的方式安慰她:“我小時候也有過凳子沒放好的事。”

“你小時候也有過嗎?”嘟嘟驚訝地看著爸爸。

在得到肯定的回複後,她的情緒明顯穩定了許多,緊接著又問:“那你第二天怎麼辦?”

這時,嘟嘟爸爸露出為難的神色。他不能騙孩子,也不清楚老師明天會怎麼處理,隻好說:“罰站了一會兒。”

聽爸爸說罰站,嘟嘟原本穩定的情緒又開始激動起來:“那怎麼辦?”

看著孩子擔心的樣子,我有點難過。由於時間尚早,幼兒園還未關門,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再回幼兒園確認一遍,讓她把小凳子放好。但轉念一想,壓力、挫折、失敗是人生中的正常現象,甚至是生活的常態;從小學習麵對,長大後才會愈發自信、堅強。這不是她第一次忘記放凳子,今天如果我們帶她回幼兒園重新放,替她解決這個問題,可能隻是暫時解決了今天這一次,以後她還會忘記放凳子,還會有下一次欲哭的經曆。所以,我們不能替她解決這個問題,而應該教會她如何解決問題。

我們和嘟嘟商量討論後,嘟嘟提出建議,每天接她放學時提醒她一遍。我們把這個“由家長提醒”進行了改良,決定做一個“小凳子”提醒語,由嘟嘟自己提醒自己,我們不進行幹預。

於是,嘟嘟爸爸用皮筋、塑料片製作了一個手環,在塑料片上用細的記號筆畫了一個小凳子,代表“每天放學離開教室時,回頭看看小凳子”。

第二天開始,嘟嘟戴著手環去上學了。一開始她還是會有疏漏,偶爾有時候放學忘記看手環,以至於忘記放好小凳子。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慢慢養成了每天放學看手環、放凳子的習慣,再也沒有忘記過小凳子。在不用看提醒也能記得放凳子後,她自己主動要求摘下了手環。

做父母最重要的職責之一是教會孩子如何解決問題。

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最好不要過早“救援”。否則,孩子會失去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天生就好奇心強烈、創造力豐富、恢複能力強;隻要父母稍加引導,他們就能運用自己的才智成功解決問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鼓勵他們學會考慮事物正、反兩麵,思考多種解決辦法,然後選擇最好的對策。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我們想象的強得多。孩子能否成功解決問題,更多地決定於他們的經曆而非聰明程度。

這句話的意思是,孩子很多時候解決不了問題,不是他不聰明,而是他沒遇到過類似問題,沒有經驗。我們家長不也是這樣嗎,經驗豐富後,處理相應事情的能力才會提升。

比如幼兒園裏曾經有個小男生,把一碗熱湯打翻之後,竟然呆呆坐在那裏,不知道要避開。這是他笨嗎?完全不是。他隻是沒遇到過類似事情,家裏打翻飯碗總有家長及時處理,他沒有被燙過,也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