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能夠理解這種行為,但理解不代表讚同,更不代表這種行為是正確的。

對孩子來說,家庭是最重要的成長環境。這個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情緒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如果父母的情緒不穩定,喜怒哀樂變化無常,孩子就會變得易怒易躁、心緒難寧,輕則影響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重則可能演變成邊緣性人格,即看待事物易走極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危害之嚴重不言而喻。

大量的調查表明,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更具幸福感和安全感。很難想象,一個喜怒無常的父母能培養出有積極而穩定情緒的孩子。

所以,我們首先要學會掌控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即使在外麵受了刺激,也不要把情緒帶回家中,可以在回家前找個合適的途徑進行排解,排解不了也應盡可能把負麵情緒對自己的影響降到最低。當我們走進家門,就要把種種不良情緒“拒之門外”,而不是讓家人尤其是孩子來承擔“無妄之災”。我們應塑造出一種安全、溫馨、平和的穩定情緒狀態,用欣賞的眼光鼓勵自己的孩子,用平和冷靜的態度感染自己的孩子,從而使孩子獲得安全感,並養成穩定的情緒狀態。

父母情緒穩定,家庭會更加溫暖,孩子也更有安全感。

冷靜樂觀的家庭氛圍,能養成孩子穩定積極的人格,避免心理陰影,使其不走極端。

不要讓孩子成為父母不穩定情緒的犧牲品。

二、幫助孩子準確認知並表達情緒

在父母為孩子營造了穩定、平靜的家庭氛圍後,我們可以開始幫助孩子學著管理情緒。

管理情緒的第一步,是能識別出自己的各種情緒。孩子對情緒的認知不多,沒有足夠的能力用準確的詞語把自己的情緒描述出來,因此有時候很難準確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感受。

父母不妨幫助孩子指認出那些有著細微差別的情緒:激動、失望、自豪、孤獨、期待、沮喪、空虛、落寞、悲傷……通過提供類似的情緒詞語,幫助孩子把內心莫名的不舒服情緒準確表達出來,不斷豐富孩子的情緒詞彙庫。

在第四章裏,我提過一個與孩子溝通的方法“共情”,共情的功能之一就是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當時的具體感覺。

比如有這樣一個場景:3歲的孩子氣鼓鼓地對你說,剛剛在兒童公園玩的時候,有小朋友打他。你作為父母,首先會說什麼?如果你的第一句話是“他為什麼打你,你怎麼做的?”那麼,我建議不妨試著改成:“媽媽感覺到,你現在很生氣,能告訴媽媽發生了什麼嗎?”

前者是我們經常會有的第一反應,首先問事情原委;而後者是先幫助孩子認知情緒。通常來說,帶著情緒解決問題,孩子會用賭氣的方法說話,表現出不肯配合的樣子;先用“共情”來幫助孩子理清情緒,有助於他快速平複心情。安撫完情緒再解決問題,孩子會更樂於配合。

雖然我們能夠理解這種行為,但理解不代表讚同,更不代表這種行為是正確的。

對孩子來說,家庭是最重要的成長環境。這個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情緒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如果父母的情緒不穩定,喜怒哀樂變化無常,孩子就會變得易怒易躁、心緒難寧,輕則影響孩子正常的人際交往,重則可能演變成邊緣性人格,即看待事物易走極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危害之嚴重不言而喻。

大量的調查表明,父母情緒穩定,孩子更具幸福感和安全感。很難想象,一個喜怒無常的父母能培養出有積極而穩定情緒的孩子。

所以,我們首先要學會掌控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即使在外麵受了刺激,也不要把情緒帶回家中,可以在回家前找個合適的途徑進行排解,排解不了也應盡可能把負麵情緒對自己的影響降到最低。當我們走進家門,就要把種種不良情緒“拒之門外”,而不是讓家人尤其是孩子來承擔“無妄之災”。我們應塑造出一種安全、溫馨、平和的穩定情緒狀態,用欣賞的眼光鼓勵自己的孩子,用平和冷靜的態度感染自己的孩子,從而使孩子獲得安全感,並養成穩定的情緒狀態。

父母情緒穩定,家庭會更加溫暖,孩子也更有安全感。

冷靜樂觀的家庭氛圍,能養成孩子穩定積極的人格,避免心理陰影,使其不走極端。

不要讓孩子成為父母不穩定情緒的犧牲品。

二、幫助孩子準確認知並表達情緒

在父母為孩子營造了穩定、平靜的家庭氛圍後,我們可以開始幫助孩子學著管理情緒。

管理情緒的第一步,是能識別出自己的各種情緒。孩子對情緒的認知不多,沒有足夠的能力用準確的詞語把自己的情緒描述出來,因此有時候很難準確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感受。

父母不妨幫助孩子指認出那些有著細微差別的情緒:激動、失望、自豪、孤獨、期待、沮喪、空虛、落寞、悲傷……通過提供類似的情緒詞語,幫助孩子把內心莫名的不舒服情緒準確表達出來,不斷豐富孩子的情緒詞彙庫。

在第四章裏,我提過一個與孩子溝通的方法“共情”,共情的功能之一就是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當時的具體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