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年級開始,就要到鄉鎮中學部去上學了,離我家有7裏路的樣子,就在鄉鎮府東南側的山腳下,占地麵積不過五六畝地,有的村子離得很遠的也要來這裏上學,除鄰近中學部的不用住宿外,其它大部分都要住宿的。
自己帶米,做飯用的木柴也要學生從家裏送來,如果太遠的學生不便送的就折算錢繳納。
吃飯用的都是那種小瓷盆,我們叫盆子,這種盆子是要自己買的,所以打爛或丟失也是自己另花錢買,因為米飯是統一用盆子蒸出來的,吃飯時是要用盆子去換另一個裝有米飯的盆子。
剛去那年可能還小,一餐吃一盆子米飯也就勉強夠飽,到了上初中,特別是從初二開始這一盆子飯就明顯不夠了,因食堂蒸飯的設備有限,老師的飯也是在一起蒸的,除滿足老師外,原則上每個學生計劃是隻有一盆飯的,有時會因各種原因到最後打飯的竟然會有人沒飯吃的情況,雖然經常也有多也是隻多幾個,會有很多學生等著搶。
就這樣有段時間真是吃不飽飯,那滋味真不好受,到上午最後那節課就變得非常慢長,那是餓得盼下課啊。
吃的菜自然也是從家裏帶,雖然食堂也有供應,5分或一角一份,畢竟那時有錢人家還是極少數,我真羨慕那些打新鮮菜的學生!你可知我們帶的菜那是一次要帶一個星期,五天半的啊!
冬天還好點,到了夏天那帶來的菜變味發黴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酸菜是最耐儲藏的菜,所以那幾年幾乎都是吃酸菜過來的,曾經有段時間看到酸菜就反胃,那真是吃怕了,沒辦法啊!
磨難的歲月烙印在心底,在如今對吃喝還會去要求嗎?
整個小學時期我的學習成績都很一般,從未考過第一名,從未拿過獎狀,從未當過班幹部,直到初中二年級,為了到初三能考到中專,我主動要求複讀初二年級,於是在我複讀初二第一學期的期中考試終於被我考了個全年級第一名。
從此好事就跟著來了,當上了副班長,語文成績好,作文常當成範文來宣讀,數學成績也好,被學校安排和另三位同學參縣級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雖然沒得獎,四個人中還算我的成績最好。最主要是第一次到縣城開了眼界,第一次住招待所,感覺外麵的世界很精彩。
成績好的學生自然受老師關注,那年也加入了共青團,學校舉行元旦慶祝活動,要辦元旦晚會,還要去鄉鎮府的電影院舞台表演,鎮領導也來觀看,學校很重視這次活動。
所有節目主要由我們初二年級來表演,我被要求排練三個節目,一個相聲和一個舞蹈,還有一個多人啞劇,舞蹈是由六人組成跳那種簡單的迪斯科,三男三女,迪斯科在那年代的鄉下還是新鮮事物。
開始排練時大家都很扭捏,因是男女同學在一起練,都感覺放不開,好在提前一個月就開始排練,到最後還是有模有樣,再配上動感音樂,雖然沒燈光,也算是整個晚會最吸引觀眾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