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剪除心中的雜草
開學第一天,許璿轉入我班。她黃白的小臉兒,瘦小的身子,褲腿上有一塊蝴蝶狀補丁—— 一定是個貧家的孩子,我心中頓生憐愛。
了解她的家境,她卻不願作答:“老師,別問了,我肯定做個讓您滿意的學生。”她憨態可掬的笑意裏洋溢著樂觀和自信。填寫家庭情況,父親竟不和她同姓。再看到她麵目模糊的文具盒和少得可憐的文具,想幫她的念頭更加強烈。
我馬上向學校為許璿申請助學金,她卻有些尷尬:“老師,我家確實困難,可我得回家商量下,看我媽能不能同意。”受資助的好事,哪個家長不同意呢?
第二天,許璿來上學,身邊跟著個穿紅襖的中年女子,是開學那天送她來的女人。仔細端詳她,頭發幹枯,麵色黑黃,久經風霜的模樣。她一見我就忙不迭地道謝,謝我幫許璿申請助學金救了她家的急。接著她向我介紹了她的家庭情況。
她和許璿來自山東的一個小鎮,許璿的父親從小嬌生慣養,婚後遊手好閑,貧困的生活讓他幹起偷雞摸狗的行當,進過幾次班房仍惡習不改。她的勸說哭鬧都無濟無事,於是毅然與他離婚。她帶了女兒來到河北,年前改稼給小城內一個患有類風濕病的下崗工人。日子雖依然一貧如洗,不過好歹有兩間舊房,給了她們母女一個擋風避寒的家。沒有文化的她隻能推著平板車賣菜賣水果,掙點小利養家養孩子。
她歎口氣說:“你瞧我,半天還沒說清今天來的目的。我們不能白讓學校資助,你得和學校說說,給我找點活兒幹。我不能讓孩子從小就有依賴和僥幸心理……”
盡管我再三解釋資助貧困生是國家政策,不是學校和老師的恩惠,她還是執意要為學校做點什麼。我隻得陪她穿過花園小徑去找校長。春天的花園裏,花樹在蘊釀花事,雜草也在生機勃發,她突然受了啟發:“我可以抽空兒來管理這個園子。”
從此,她每隔十來天就在花園裏出現一次,剪枝、捉蟲、除草、鬆土……經春至夏,花繁葉茂,這個小花園,因為她的勞動,成為校園中一處靚麗的景致。
作家校長張麗鈞曾感慨過貧窮對人心和人性的扭曲——旅遊區一些窮孩子違心地向遊人重複“你很漂亮”這句恭維語,隻為在苦寒生活中賺取一點點甜味。而這位貧窮的母親,夏日炎陽下仍堅持在花園裏揮汗如雨,用質樸的行動剪除著孩子心中可能因貧窮而生的雜草。她播撒到孩子心中的種子,是貧而不窮,是知恩圖報,是率真無邪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