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又是一年清明節(1 / 1)

第四章

又是一年清明節

原野上,遠遠近近,紙灰在風中飛舞,散發著人間煙火的氣息。

又是一年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筆下紛紛灑落的春雨,穿越千年,滋潤著行人祭奠祖先、悼念逝去親人的憂傷。這個讓許多人憂傷如雨的節氣,放眼四野,卻是另一番模樣:麥田油綠,菜花金黃,處處閃著明亮的陽光。果園裏,桃紅、杏粉、梨白,次第花開。嗡嗡嚶嚶,忙壞了蜂蝶;嘰嘰喳喳,喜煞了鳥雀。清明時節的自然,張揚著生的喜悅。

想起最疼我的爺爺。我記事時,他已經老了,腿腳不便,背有些駝。可他總愛背著我,似乎一直背到我上小學。我和他在一起,他布滿皺紋的臉總是笑的,印象中找不到他愁苦的樣子。我十歲那年,他突發心髒病去世。我跪在他墳前,哭成了淚人。以後很長一段時間,不相信他已離我而去,常常希望著哪一天他還會走到我麵前,笑著背過身去,彎腰背起我,邁著緩緩的步子,四處去玩兒。夜晚躺在床上,也常常想死是一種什麼東西,直想到透骨的涼,小小的心充滿恐懼。

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明白了人的生老病死,不過是自然規律。依然懷念爺爺,卻不再流淚。想到自己的衰老乃至逝去,已格外坦然。

抬頭看天,透明的藍。又想起小時候在深夜親手給爺爺印製冥幣的瞬間,心中,竟像透進了淡淡的陽光,有些許的暖意。在天國的親人,若真能望見我們,他們的眼神裏流露的,一定是期待我們能生得充實,生得喜悅吧!

有句農諺說:“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種莫遲延。”古人清明有踏青的習俗,宋人吳唯信在《蘇堤清明記事》中描寫道:“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清明時節人們踏青的熱鬧情景。

清明時節,我們可以拋開杜牧的斷魂句,祭奠祖先和逝去親人的同時,也胸懷喜悅,踏青賞春,播種希望,讓人生如草木般走向葳蕤。生者蔥蘢而喜悅,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